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預測,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2025年“十四五”規劃完成時,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2.1億,占總人口數的約15%。當“夕陽紅”迎向而來,如何應對老齡化,建立起一個全民養老的完善機制,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答的問題。
居家養老的基本內涵是尊重和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作用,滿足大多數老年人在家居住養老需求,同時發揮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基本作用。需要說明的是,居家養老不是簡單的“家庭養老”,它具有更多含義:一是老年人能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中生活,這也是傳統的家庭養老的含義;二是老年人在居家中應當享受到專業服務部門的社會化服務。居家養老不是單一的老人在家居住或有老年人的家庭承擔全部養老責任,居家養老具有社會性,是以家庭為基礎,以城鄉社區為依托,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支撐,由政府、企業、社會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全方位社會扶助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我國現代化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養老領域,為群眾提供豐富的養老服務,滿足個性化養老需求,推進了養老產業加速發展。重慶渝北區茨竹鎮養老服務中心、茨竹鎮華鎣山敬老院完成“轉身”,通過公開招投標的方式由知名養老企業接手運營,119位特困老人過上新生活;山東淄博養老服務企業創新“五七”模式,以人工智能賦能養老產業。這些利用社會力量、引入市場機制的創新嘗試,為養老服務注入了新活力,成為養老產業發展的有益探索。
養老是“夕陽工程”,但卻是“朝陽產業”。除了少數失能老人需要機構養老之外,居家社區養老市場潛力巨大。可以通過完善社區養老文體設施建設,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通過建立專業人員與志愿者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來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激發市場活力,就能把居家社區養老市場這個“蛋糕”做大。各方發力,相信幸福“養老產業”一定能越來越紅火。(莆田市委文明辦 唐佳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