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是植樹節。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里,全國各地積極開展綠化美化大行動,一個個志愿者競先在植樹造林的隊伍中揮鏟“亮相”,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翠綠的靚麗風景。跳出具體的植樹環節來看植樹節,我們更能接近植樹節的內涵和深意。
從生態文明的角度來看植樹節。植樹節意在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響應造林的號召,每年這個時節,全國各地政府、機關、學校、公司會集中舉行豐富的植樹節儀式,倡導全民參與義務植樹。熱熱鬧鬧的造林綠化活動背后,留給我們的應該不單純只是栽種幾棵樹,而是借著植樹節的契機,再次敲響生態保護警鐘,重溫愛綠護綠享綠的“綠色”呵護。
從喚起希望的角度來看植樹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春栽一棵苗,將來收獲的是棟梁。一提到植樹,人們更多會想到未來,想到夢想實現。而要實現夢想、到達希望之岸,就必須從現在做起,抓住有利時機,不負大好春光,為未來蓄力。植樹節是春天里的節日,孕育著希望,讓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勇氣,也教人們為了實現希望要腳踏實地。所以,人們還當看到植樹節這層有關喚起希望的重要意義。
從低碳環保的角度來看植樹節。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多東西,都是以樹木為原料制成的,家具、一次性筷子、各種紙制品……大部分源于樹木。如果我們節用紙、少用一次性筷子,這就是在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為“植樹造林”做著屬于自己的貢獻。要努力讓課本循環使用,盡量少使用汽車,多乘公共汽車、多騎自行車或者步行,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等,“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就等于天天植樹。
跳出“植樹”來看植樹節,我們的目標會更明確,會對未來充滿更大更堅定的信心。(臺江區委文明辦 柯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