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運書隊為“流動圖書站”配送、更換圖書。(翔安區委文明辦供圖)
志愿者入校園關愛貧困學生。(翔安區委文明辦供圖)
一名志愿者,一顆閃耀的星。近年來,翔安區深入開展志愿服務。助學支教、送書送曲進村、送醫下鄉……志愿者匯聚成星河,照亮他人、溫暖全城。隨著志愿服務隊伍的不斷壯大,為加強志愿服務隊伍建設和規范管理,充分發揮志愿者在構建和諧文明翔安中的積極作用,翔安區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
各分隊時常以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面對面的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紅馬甲”“紅袖標”匯聚在一起,點亮了文明之光,成為“文明翔安”最鮮艷的底色。
助學支教攜手共進育桃李
為了幫助更多貧困孩子讀書,翔安區助學支教志愿服務隊創新活動形式,開展公益活動、進行愛心資助。“我們的助學活動在全區范圍開展,從單一的、一次性的救助向長期的、常態化的幫扶轉變提升。”據鴻風善行助學幫扶中心的發起人林清江介紹,2021年,共舉辦助學活動20場次,支出助學金及生活物資171297.7元,幫扶337人次。
助學支教活動,不僅是教育幫扶的交流,還是志愿服務隊送教教師教育情懷的釋放與傳遞。2021年10月15日,翔安區各中學的老師組成支教隊伍,前往寧夏彭陽縣開啟援寧支教工作。志翔中學的郭文佳便是其中一員,他說:“這段經歷將是我人生道路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郭文佳到達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后,被分配到彭陽縣鄉下的城陽中學,這個中學條件十分艱苦,當地教育局有意將郭文佳重新分配到縣城里的中學進行支教工作。“沒關系,在哪兒都一樣。”性子“執拗”的郭文佳主動要求留下。
支教的日子是快樂的,更是無比艱苦的。“上個廁所要到學校圍墻外的旱廁。”郭文佳說,“只有周末進縣城里住賓館時,才能痛快地洗澡。”作為一名支教老師,郭文佳不搞特殊化,努力適應新環境,快速調整狀態,積極參加學校的教研活動,與當地老師共同探索教育教學方法。
因為教育,郭文佳見證了一批批孩子的成長。“從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中,我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半年支教工作是短暫的、忙碌的,也是充實的。郭文佳稱,只要有機會,他還愿意去。
文化惠民義務送曲送書進村
在講好故事、傳播聲音方面,文化文藝志愿服務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翔安區一貫致力于傳播公益文化和志愿精神,為推動文化文藝志愿服務規范化、制度化,翔安區組建文化文藝服務志愿服務隊,讓群眾在多姿多彩、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中獲得精神滋養、增強精神力量。
翔安區圖書館把知識服務與志愿服務有機結合,發揮基地的輻射作用和社會教育功能,牽頭開展多元化的志愿服務項目,潤物無聲,以文化人。在寒暑假及平常節假日,組織“小小文化志愿者”到少兒閱覽室幫忙維持秩序,2021年共舉辦6次“小小文化志愿者”活動,超70人次參與。每周末,還會有大學生文化志愿者來館內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協助圖書報刊上架、排架,秩序維護和組織文化下鄉等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文藝服務志愿服務隊與翔安區自行車協會、尋補黃交通志愿服務隊、愛心義工隊共同組建“愛心運書隊”,定期為在偏遠學校的“流動圖書站”配送、更換圖書,2021年共為13個流動圖書站輪換8547冊次圖書。
“九溪孕育一方水土,清波水草引來白鷺……”這是本土青年林振富的原創歌曲《大美翔安》。“2008年,我通過電視廣播關注到了汶川大地震,往日繁華的街道在一瞬間變成了廢墟,到處都是破敗的房屋,一片千瘡百孔。”當時還在上高中的林振富便暗暗下定決心,將來有能力了一定要盡力幫助有困難的人。
2016年,林振富開始了他的公益之旅,自發組織團隊、社會愛心人士為貧困家庭、特殊兒童、孤寡老人捐款捐物。“一個月會舉辦一兩場。”多才多藝的林振富還時常下沉基層舉辦公益演出,把音樂分享給每位普通老百姓。“老年人聽不懂流行歌曲,我們就將一些經典的閩南話歌曲進行改編。”林振富說道,今后,他將繼續用音樂向社會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