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寧化縣在翠園廣場舉辦“3·5學雷鋒日”宣傳活動
文明風3月3日訊 文明實踐,厚植于民。寧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把文藝活動、市民教育、政策宣傳、文化傳承等搬進公園廣場、文化禮堂、公祠、遺址遺跡等場所,通過資源整合,打造接地氣,潤民心的文明實踐平臺,以送服務、送文化、講政策,讓市民群眾享受“摸得著,看得見”的文明實惠。
公園廣場打造實踐大平臺
3月3日,寧化縣“3·5學雷鋒日”“弘揚雷鋒精神 深化文明實踐”主題宣傳活動在翠園廣場舉辦,寧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全縣8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30余家文明單位集中開展政策理論、科普宣傳,法律、就業、心理健康咨詢,義剪、義診、應急救護普及等文明實踐活動,為千余名市民群眾送上便民服務套餐。翠園廣場作為寧化老城區市民休閑聚集地,是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重要實踐點,文藝匯演、廣場舞、趣味游園、市民KTV、科普宣傳、書畫展……各類主題活動月月上演。在江濱市民休閑公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喜壽文化、河道治理、禁毒知識宣傳沿市民休閑步道徐徐展開,讓市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了相關知識。不僅在城區,各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通過資源整合,借助轄區公園、廣場,以文化宣傳長廊、景觀小品、宣傳宣講、趣味運動會、傳統戲劇演出等形式為群眾打造各類宣傳、實踐主陣地,豐富群眾業余生活。
曹坊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在下曹村敬湖公祠內舉辦端午節紅色故事宣講
老祠堂變身文明大講堂
圖書室、電腦、健身器材、新時代文明實踐長廊、普法科普長廊、文化宣傳欄……在曹坊鎮曹氏家廟里,各種便民設施、知識宣傳載體讓老祠堂煥然一新,紅色故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宣講,“我們的節日”活動,“光榮在黨50年”表彰等文明實踐活動借助宗祠的凝聚力,把群眾團結在一起,把文化傳播開。昔日祭祀祠堂,今日文明講堂。寧化縣把宗祠作為基層理論宣傳的示范點,開展先進文化進祠堂活動,健全并充分發揮祠堂文化功能,將先進理論、先進文化、優秀鄉風民風融入祠堂的文化建設中,把傳統祠堂變成政策理論宣傳、優秀文化傳播的“大講堂”。祠堂的封建色彩已逐漸褪去,越來越多祠堂成為民間文化活動場所,煥發出新的生機。
講解員在寧化淮土(鳳凰山)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核心展示園為游客講解革命歷史
小禮堂搭建文化大舞臺
“知道這兩天村里禮堂有祁劇演出,大家早早就過來了,遲了可就沒位置了”下沙畬族村村民雷阿姨是個老戲迷了,每場都提前來看。每年元宵節期間,中沙鄉下沙畬族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都會邀請石門山祁劇團來村里禮堂演出,滿足村民文化娛樂需求。寧化共有禮堂70余個,是農村活動的重要場所,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記憶。近年來,通過逐步改造禮堂環境,添置設施設備,文化宣傳上墻,農村禮堂文化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要用好農村文化禮堂,活動是“靈魂”。寧化縣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借助傳統節日、廟會、重要節慶日等時間節點,組織電影放映、迎新春文藝匯演、傳統戲曲演出、趣味運動會、知識講座、衛生健康講座、義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小禮堂變成村里最聚“人氣”的地方,成為了村民“身有所棲”的文化場所、“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園。
革命遺址開設教育大課堂
寧化是中央蘇區、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紅色故事、紅色遺址遺跡資源豐富,普查到的革命遺址及紀念設施有140余處。寧化縣將紅色文化融入文明實踐,以點連線,整合20余個現場教學點,形成了東線長征精神體驗地、南線萬里長征第一步、西線蘇區精神和客家精神及谷文昌精神展示地、北線《如夢令·元旦》光輝詞章誕生地4條黨史學習教育參觀線路,以革命故事做教材,以紅色遺址當課堂,動員紅軍后代、宣講員、鄉土人才參與紅色故事宣講、紅色文化傳播,為市民群眾、未成年人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紅色基因打造了生動的“校外課堂”。(寧化縣委文明辦 李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