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導資格證,7980元代考包過;整理收納名師培訓,10天速成取證;碳排放管理高級證書,兼職掛靠月入過萬元……近年來,不斷涌現的新職業讓不少勞動者“心動”,希望學習相關技能“持證上崗”。2015年以來,人社部已經發布了4批、56個新職業。然而,由于新職業尚缺乏統一的職業技能標準和評價機制,一些培訓機構利用勞動者希望“一證傍身”的心理“乘虛而入”,不僅培訓質量參差不齊,證書含金量也難以辨別。(2月28日《工人日報》)
新職業的不斷涌現,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多職業選擇的機會。為了提高職場競爭力,獲取更好的就業機會,當下不少勞動者熱衷考證,什么證書“含金量”高就考什么。也有部分勞動者受到培訓機構的影響,在其“考證躺贏”的大肆宣揚下,抱著“證多不壓身”的盲目心理投入到考證大軍中。然而,在針對新職業的培訓考證中,一些培訓機構關于培訓內容、定價標準、證書性質的“眾說紛紜”,讓不少想要考證的勞動者陷入“考證迷茫”。
以新職業“碳排放管理員”為例,在某投訴平臺上,涉及碳排放管理員考證的投訴共有71條,高頻詞是“虛假宣傳”,投訴理由有“證書含金量極低,不受市場認可”“聲稱可介紹兼職、掛靠卻未兌現”,還有維權者表示“機構收完錢就失聯”。許多新職業的考證屬于“零基礎”,需要報價格不菲的培訓班,而靠速成培訓取證,并不具備實際專業能力。不規范的職業考證不僅浪費了勞動者的時間和金錢,也增加了企業的人才甄選成本。
考證亂象由來已久,近幾年相關部門也花了大力氣整治,其中最有力的舉措是相繼取消數百項職業資格許可。截至去年底,已全部取消水平評價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由社會培訓評價組織和用人單位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人才評價權放歸市場后,基于新職業特點的職業技能標準和評價機制并沒有及時跟進。如此一來,新職業考證難免泥沙俱下、亂象叢生。這不僅降低了新職業的社會認可度,更不利于從業者的職業發展和技能水平提升。
別讓新職業從業者陷入“考證迷茫”,需加快建立統一的職業技能標準和評價機制,讓新職業從業者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動力。對此,人社部已作出安排,將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新職業標準或評價規范,經評估論證后,及時上升為國家職業標準。相關部門在充分放權的同時,也要把好監管關。如從嚴遴選、發布符合條件的評價機構,實行備案及黑名單制度;根據不同行業特點,量身定制監管方式;加大對職業資格考試亂象的清理整治力度。
相關評價機構也要加強自律,認清自身定位,回歸服務初心,自覺規范服務內容,不斷提升職業技能證書的含金量。有關各方也要積極幫助勞動者走出“考證迷茫”,引導他們理性進行職業規劃,找準事業發展方向,苦練專業基本功,努力提高實際工作能力。(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