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來抓。保障糧食安全,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護好耕地這個命根子,堅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一體抓好保耕地、建良田、產好糧,把黨中央部署的一系列“藏糧于地”措施落實到田間地頭,夯實糧食安全的基礎保障。
地為糧之本,牢牢守住耕地紅線。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耕地就是糧食安全最根本的基礎,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基礎穩固可靠。耕地保護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是絕對不容推卸的歷史責任。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壓實“田長制”工作責任,落實“數量為基礎、產能為核心”的耕地占補平衡,利用“互聯網+”等數字技術強化監測監管,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農田就是農田”。
質為地之基,全力提升耕地質量。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關鍵在耕地質量。農田不僅得是農田,還得是良田,只有不斷提升耕地質量,讓糧食產得出、供得上、供得優,飯碗才能越端越穩。要將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作為耕地保護的重中之重,根據不同產糧區土地屬性情況分類施治,養好用好東北的黑土地,有效治理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堿化等部分區域耕地退化問題。要始終秉持耕地資源“量質并重”和耕地保護“質量紅線”的理念,堅持生態為先、建設為重,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奠定糧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技為質之要,科技賦能耕地生態。良田配良技,糧食生產質效雙提升就會更有保障。在耕種一線,越來越多的新農技、新農藝、新農機得到應用,平田整地用上北斗導航,打藥施肥用上無人機,科技賦能為糧食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生態保護、糧食安全、產業升級加速一體推進。隨著新要素不斷聚集、新動能持續迸發,生產向綠、效益向優的勃勃生機涌動在神州大地,農業豐收、農民增收的美麗圖景不斷呈現,糧食安全根基必將越筑越牢。(安溪文明網 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