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2月15日訊 2月11日晚,三明市沙縣區高橋鎮高橋村在震天的鑼鼓聲中,迎來了兩條口噴焰火的“香龍”沿街進行民俗祈福“鬧元宵”活動。
迎香龍。沙縣區委文明辦供圖
迎香龍也叫游香龍、香火龍、線香龍,稻草龍燈。是沙縣傳統民俗之一,此風俗以高橋鎮和夏茂鎮最盛。
史載,舞稻草龍燈開創于南北朝。高橋夏茂香火龍始于隋朝,至今已有千年歷史。香火龍,顧名思義,即在龍身插滿點燃的檀香(線香)。迎香龍由上一年里家有喜事的厝主牽頭組織。香龍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稻草,龍身制作相對簡單,將預先備好的稻草固定在約1米高的竹竿上,再用結實的繩索串聯而成。工藝最復雜的是龍頭,制成一個精美的龍頭,需經除雜、切割、捆扎、出樣、上色、裝飾等6道工序,想活靈活現龍頭之威武,制作者要頗費一番心思。“龍珠”往往就地取材,一般使用本地老芋頭,也有用柚子代替的。每條龍共有18節,每節龍身重約3公斤,龍頭的重量是一節龍身的8倍,抬龍頭的人必須是身強力壯的青年。
迎香龍。沙縣區委文明辦供圖
迎香龍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九(取天長地久之意)晚上開始,點上檀香(線香)的香龍在夜色中穿行,猶如一條金龍在遨游。高橋鎮迎香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即鎮上的大姓朱姓的香龍先迎,依次才是陸姓和龔姓。青壯年抬著香龍在鄉里游走,接受族人和鄉鄰的祈福。
元宵夜,村民將龍頭從長繩上解下,點燃香龍,投入河中,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沙縣區文體和旅游局 管柳英 圖程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