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龍文區布置了紅紅火火的“福”文化場景。漳州市委文明辦供圖
文明風2月7日訊 2022年春節來臨之際,福建漳州市多形式打造“福”文化景觀,開展系列“福”活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豐富百姓文化生活,營造健康祥和、喜慶溫馨、積極向上的節日氣氛。
“福”添年味 營造文明風尚
隨著春節腳步臨近,漳州市龍文區各地持續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在大街小巷、景區車站、住宅小區布置了紅紅火火的“福”文化場景,宣傳健康文明新風尚,福氣滿迎新年。
龍文區云洞巖景區山腰上的“福”字摩崖石刻,在春節臨近的喜慶日子里備受游客青睞,大家爭相和“福”字石刻合影留念,沾沾福氣,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景區也精心布置了走福道、入福門、登福梯、觀福山、吸福氣等“福文化”參觀旅游線路。與此同時,在龍文區主次干道,許多路段燈籠串造型獨特,形態各異。每隔幾米,便有一個寫著“福”的大燈籠點綴其中,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虎娃送福、福星高照、福虎迎春等大大小小幾十個園林小品分布在各個主要路口、市民公園、商場入口等,卡通生肖造型憨態可掬、十分惹人喜愛。春節前夕,龍文區還開展下鄉義務寫春聯、兩節送“溫暖”、文藝演出等福景、福禮、福藝、福旅等一系列福“見”龍文活動,集福送福,營造歡天喜地、熱氣騰騰的濃厚節日氛圍。
以薌劇展現勞動人民樸素和鮮活的生命力。漳州市委文明辦供圖
薌劇送福展現美好期待
1月23日晚,在漳州古城的“木偶戲劇館”里,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的演職人員為游客們奉獻歌仔戲(薌劇)傳統劇目《三家福》(選段),精彩的表演引來陣陣的掌聲。《三家福》為漳州市薌劇團創作演出的傳統經典劇目,描述船工施泮妻黃氏告貸無門,于除夕黃昏投水自殺,被塾師蘇義搭救。蘇義憐貧,托詞施泮寄來家信和安家銀12兩,慨然將自己一年束修贈送黃氏。蘇義歸家,糧柴俱盡,與妻子孫氏饑餓難忍,無奈于夜間去鄰家地里偷番薯。途經土地廟,向土地表述自己苦衷,恰被守薯園的鄰家孩子林吉聽到。林吉十分同情蘇義,暗中幫助蘇義偷挖自家地里番薯,并歸告母親劉氏。大年初一,蘇義夫婦吃番薯時,劉氏母子送來年禮,黃氏也來索取家信。正逢施泮歸來,真相大白,三家始知彼此相助情誼。該劇在1954年舉辦的福建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及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曾獲劇本一等獎和二等獎。
“《三家福》是最能體現薌劇劇種特色的優秀劇目,該劇表達了人民群眾在艱難生活時也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傳遞了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傳統美德,展現了勞動人民樸素和鮮活的生命力。”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主任陳朝暉說,為推動福建“福”文化資源轉化利用,加強春節期間“福”文化氛圍營造,推動全省上下更加關注“福”文化、參與“福”文化、樂享“福”文化、發展“福”文化,根據省委宣傳部指示,中心特別推出薌劇傳統戲《三家福》,配合推廣“五福建”文化標識,讓廣大人民群眾欣賞薌劇藝術的同時,更進一步了解“福”文化。
木版年畫契合了“福文化”和虎年的元素。漳州市委文明辦供圖
非遺送“福” 融合時尚特色
1月19日,在漳州市博物館的“木版年畫非遺工作室”里,省級非遺傳承人顏朝俊拓印了一張張最新設計的“福文化”年畫,吸引眾多群眾前來體驗這項非遺技藝。作為漳州顏氏木版年畫的傳承人,顏朝俊近年來致力于讓傳統年畫對接文化創意產業,為此他辭去穩定的工作,專心投入其中。每到年關,他都要創新年俗題材,將漳州現今的地方特色融入年畫中,并堅持復刻與文創兩條路并行,與專業文創團隊合作,研發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年畫和衍生產品。
“這是我最近剛創作雕刻的木版年畫,都契合了‘福文化’和虎年的元素,一張是《金虎送福》,另一張是《福虎相伴》。你看,在一張‘福’字的中間,我鐫入了一只小老虎,非常可愛!”顏朝俊一邊拓印一邊介紹說,這兩張“福文化”主題年畫一創作出來,就吸引許多人前來拓印,接下來他還將創作幾幅與“福文化”相關的木版年畫,讓“福文化”與群眾生活緊密相融。(漳州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