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口鎮后福村的移風易俗主題公園。林若野 攝
文明風2月7日訊 “春節到了,來村里走親訪友的人多了。大家要回去做好宣傳,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做到‘白事簡辦、紅事延辦、減少聚集’,積極倡導移風易俗,共同做好疫情防控。”日前,在青口鎮后福村黨支部的一間辦公室內,村紅白理事會的成員們正在開會,圍繞文明過節這一主題,積極進行座談研討,確保群眾安全、和諧過年。
成立紅白理事會,潛移默化倡新風
后福村紅白理事會成立于2014年,是青口鎮首個成立紅白理事會、實行簡辦紅白喜事的村居。
理事會最初由村里德高望重、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老黨員、老支書及村兩委干部組成,后陸續增加了鄉賢、網格員等成員。多年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后福村移風易俗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并借此探索、構建起了一套共建、共治、共享的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由于移風易俗的理念深入人心,成效顯著。2018年,后福村還獲評為閩侯縣移風易俗示范村。
在后福村黨支部的宣傳欄上,村規民約被展示在最顯著的位置,“提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反對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為,樹立良好的民風、村風”“喜事新辦、喪事從儉,破除陳規舊俗,反對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等移風易俗相關條目作為村規民約重要內容列于其中,明確了村民在婚喪嫁娶活動中的規范。
“村規民約是村級實現自治、法治、德治的重要表現形式,是村民實施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重要方式,而移風易俗工作又是一項長期、復雜又艱巨的工作,將兩者結合起來,由紅白理事會對執行情況實施監督,通過村規民約讓‘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理念成為村民的行為習慣,才能真正凸顯移風易俗常態、長效效果。”后福村黨支部書記劉祥安說。
為做好移風易俗的宣傳工作,后福村不但經常組織干部采取“村村響”大喇叭、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等形式,將移風易俗新標準“送”進百姓生活;黨員干部更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倡樹文明新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群眾的觀念。
齊心建設新家園,文明創建得實惠
走進如今的后福村,平坦寬闊的街道、優美整潔的村貌令人耳目一新。在村中心還有一個景色宜人的移風易俗主題公園,公園內植被蒼翠,涼亭、石桌石椅、健身器材等一應俱全。老人、孩童們三五成群,或互動玩鬧、或聊天散步,或下棋娛樂,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
臨近春節,不少村民自發聚集到小公園內,將一盞盞象征著闔家團圓、事業興旺的紅燈籠、一枚枚寓意著吉祥如意、平安順遂的中國結掛滿公園的每個角落。
正在布置的村民劉錦娟告訴記者,后福村素有“青口后花園”之美稱。近年來,后福村提出了以“和”字為文化靈魂、以“福”字為創建主線的具有本村鮮明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不斷提升村莊面貌,打造“后花園”里的幸福文化。
“幸福也是自己創造出來的。通過移風易俗,大家樹立了良好的習慣和道德風貌,不但合資修建了道路和公園,還自覺遵守垃圾分類、衛生規范等準則,讓我們后福村環境大為改善。”村民劉錦娟感慨地說,在后福村,保護環境成為村民們人人都要遵守的義務。
“積極開展文明衛生村建設”“搞好公共衛生、加強村容村貌整治、嚴禁隨地亂倒亂堆垃圾”“建房應服從村莊建設規劃”一條條細則被寫入《村規民約》,全體村民共同遵守、相互監督。同時,后福村還將12句144字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移風易俗“三字經”,布置在移風易俗主題公園門口,讓每個過往的村民都能隨時隨地接受“熏陶”和教育。
可以說,后福村的移風易俗,簡化的是程序、不變的是誠意;當地的村規民約,規范的是行為、解放的是觀念。
“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切實解決了困擾百姓的‘面子’問題、遏制了攀比之風,使熱心公益、勤儉致富等文明觀念深深地融入人心。下一階段,我們將繼續努力推進移風易俗,并探索鄉風文明‘積分’制度和‘積分超市’兌換等試點工作,讓群眾在參與文明中獲得實惠,增加動力!”劉祥安說。(閩侯縣委文明辦供稿林若野 陳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