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月27日訊“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思明區迎新春文化惠民系列活動日前圓滿收官。自2021年12月18日在鷺江街道老劇場文化公園啟動并率先拉開鷺島迎接傳統中國年的序幕,2022年1月7日到21日,活動分別在古樓農場、嘉蓮街道、鼓浪嶼街道、廈港街道、蓮前街道和梧村街道舉行,掀起一波波迎新春熱潮,全民共享傳統文化之美。
不僅如此,21日,在梧村街道的活動現場,思明區文化館宣布啟動“2022年思明區文化進萬家——迎新春傳統劇目展演進社區”活動,春節期間,南音、歌仔戲、京劇、越劇、黃梅戲等展演將走進部分社區。
城鄉共建活動 走進島外農場
新年伊始,思明區文化館館長王磊一行帶著慰問金和慰問品來到海滄區古樓農場,這里是革命老區基點村,也是思明區文化館城鄉共建村,“新春佳節就要到了,我們把迎新春文化惠民活動帶到這里來,讓古樓農場的鄉親們感受一下‘思明特色’。”王磊說。
據了解,為推動廈門市鄉村振興戰略與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進一步發揮思明區文化館省級文明單位履行社會責任的示范作用,更好地實現“資源共享、互幫互助、城鄉聯動、共同進步”,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協調發展,2015年,思明區文化館與海滄區海滄街道古樓農場簽訂《廈門市城鄉精神文明共建協議書》,開啟了長達八年的城鄉精神文明共建之路。結成“對子”之后,思明區文化館根據共建村的文化需求,精心設計活動內容,攜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文化文明活動:除每年資助幫扶農場3戶重疾老人家庭(迄今累計幫扶資金達84000元),更陸續將閩南傳統布袋戲表演、春節寫春聯送祝福、文化書籍、移風易俗宣傳志愿服務等帶到古樓農場,文明新風豐富了鄉村文化,讓村民切切實實體會到新時代文化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
7日上午的這場城鄉共建文明共建活動,在冬日的暖陽下舉辦,這一邊思明區文化館相關人員入戶慰問活動溫情滿滿地進行中,那一邊,幾位書法家在黨群活動服務中心不停為村民們書寫春聯。古樓農場常住人口近千人,大多以果蔬等農業種植、經營為業,當天上午,到場的村民不算多,但不少人拖鄰里或村委員幫忙代“求字”。蘇阿姨就是在現場忙碌的一員,她告訴記者,三十多年前她從海滄另外一個農場嫁到古樓農場來,如今一大家子有九口人,她找書法家林鍛煉連著寫了好幾對春聯,又忙著拿寫好的春聯到陽光下晾曬,“我們每年都要貼,大門和后門都貼”,蘇阿姨樂呵呵地用閩南話說道。
手寫春聯 將喜慶祝福帶進千家萬戶
近百位廈門市書法家隨著活動分批走進思明區各街道,來到居民家門口,創作出一副副寓意喜慶的春聯和各種書體的“福”字,受到男女老少眾多市民朋友的喜愛,寫春聯活動也成為不少街坊鄰居碰面寒暄,互道節前問候的好載體。
14日早上,鼓浪嶼街心公園迎來第一縷陽光時,不少居民早已陸續來到這里,有的在散步晨練,有的在等活動開始,并不時跟相識多年的鄰居嘮嗑幾句,“孩子一家今年回來過年嗎?”“孫女什么時候放假?”“最近有到中山路逛街嗎?”“對聯的內容想好沒有?你打算要幾副?”隨著書法家的如期就位,一副副火紅的春聯新鮮出爐,拿到心儀春聯的居民們紛紛在欄桿上、石桌石凳上晾曬,并在墨香中繼續著剛才沒聊完的話題;街道志愿者也忙著引導大家排隊,還幫年邁的爺爺奶奶晾、收春聯,其樂融融,溫情十足。
14日下午,活動在廈港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舉行,吸引了眾多中老年居民的參與,不少爺爺奶奶對春聯內容和字體有所講究,他們精心準備,悉心對比,最終都得到了自己喜歡的書法家們的墨寶。“我對書法沒有研究,但是就莫名喜歡草書,覺得很飄逸、很好看,所以我找書法家張志寫了兩對草書對聯”,廈港街道的黃阿姨說。
活動現場還同期舉辦社區串珠班作品義賣、學員書畫作品展等活動,展示廈港街道“文化養生、健康養老”社區養老新模式的累累碩果。
志愿服務 豐富基層文化生活
7日下午,思明區群眾文化活動中心門口的廣場漸漸熱鬧起來,活動時間還未到,文化志愿者們已經開始忙著彩排,“只要有觀眾,就要認真對待”,已經化好妝準備上場彩排舞蹈的陳阿姨對記者說道。思明區群眾文化活動中心辦公室主任吳浪介紹說,活動中心劇場常年演出兒童劇,附近居民多,人氣很不錯,廣場上很合適做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活動,讓老少居民共享歡樂。
在此次思明區迎新春文化惠民系列活動中,文化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給市民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手寫春聯,在嘉蓮街道,市民朋友欣賞到舞蹈《祖國頌》,越劇《夫妻觀燈》,二胡獨奏《山村小景》《賽馬》,戲曲舞蹈《我是中國人》,而在蓮前街道,女聲獨唱《好日子》、時裝表演《盛世華裳》、舞蹈《綻放》等一眾精彩的表演,描繪著一幅幅美好生活畫卷,令現場觀眾贊不絕口。
據介紹,思明區文化館文化志愿服務隊于2012年成立,截至去年底,服務隊已有1600名文藝志愿者、40名“一日小廳長”、500名文物保護志愿者、50名非遺保護志愿者等成員,他們以服務基層、文化惠民為宗旨,廣泛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著力培育文化志愿服務品牌。2018年,思明區文化館啟動“文化志愿基層行”活動,以藝術普及、文藝培訓、藝術扶貧、文藝展演、結對共建等形式深入校園、社區、社會福利機構等,切實提升全區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和文化活動積極性,推動基層文化大繁榮。
幾年來,這支服務隊打造了多項品牌活動,如結合中國傳統節日,以寫春聯送祝福、傳統戲曲劇目展演、書畫展覽、文藝演出等形式開展迎新春送溫暖宣傳十九大精神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自2017年起開啟海峽兩岸原創廣場舞培訓工程,立足閩臺特色,創新廣場舞文化內涵,面向廈漳泉、臺灣地區等進行公益培訓,培訓金牌教師50位,培訓骨干1500名,參與人數達30萬人次;組織包括剪紙、中國結、布袋戲、宋江陣、南音、歌仔戲、五祖拳、閩南童謠等非遺類項目在內的各類培訓班走進社區、校園;以廈港海洋文化展示廳為平臺,舉辦“一日小廳長培養計劃”,鼓勵青少年加入志愿服務隊伍,自覺傳承和保護廈門的海洋文化;發起“尋根廈門記憶·守護思明文物”行動,在全省率先推出“文物守護認領”模式志愿服務項目,參與人數達500多萬人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蔚然成風;開展藝術扶貧進基地活動,陸續在3所藝術扶基地校開設藝術課程,組建藝術團隊和特色民俗隊伍,打造出“愛在第二故鄉”特色扶貧品牌,為培育廈門城市未來新市民作出積極探索。2021年10月,思明區文化館成為廈門市首批“福建省藝術普及志愿者服務示范點”單位。(廈門文明網 思明區文化館通訊員 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