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長廊里一道獨特風景,作為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春節是別開生面的“美食節”,堪稱全國“美食總動員”,家家戶戶都會盡可能讓餐桌豐盛一些,親友相聚“舌尖上的美食”更是不可或缺。央視焦點訪談節目近日播出《莫讓盛宴變“剩宴”》,不失為及時且必要的提醒。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敬天惜糧、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對勞動的尊重和勞動成果的珍視。但現實中,或覺得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浪費點不算個事了,或認為吃不完、剩得多,才顯示待客誠意、好客熱情,或出于攀比、顯擺心理,滿足“面子”背后的虛榮心等等,食品浪費現象依舊程度不等地存在,個別情況更是觸目驚心、令人痛心,某些“山珍海味”甚至沒動筷就“剩”了。在一年中餐飲消費最為集中的檔口,無疑更須警惕“舌尖上的浪費”。
我國人口多、基數大,每人浪費一點就會是驚人的數量,每人節約一點同樣是個相當龐大的數字。相關調查顯示,我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大型聚會浪費高達38%,餐飲每年約浪費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盡管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但糧食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增面積、提產量的難度越來越大;同時,有關專業人士指出,每浪費1千克的食物,相當于5.22千克二氧化碳額外的排放,220克氮的額外排放,40.56克磷的額外排放。因此,無論是從守護大國糧倉、保障糧食安全考量,還是從保護生態環境、倡導低碳生活角度審視,居安思危、厲行節約,都應該成為社會共同的自覺。
國家出臺的《反食品浪費法》,把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上升為每個公民的法定義務,“以節約為榮,以浪費為恥”的道德規范和價值取向永不過時。這些年,經過宣傳引導、社會倡導,餐飲服務與美食消費同頻共振、相向而行,“不夠再點”“吃不完打包”“光盤行動”等漸成“新食尚”,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令人欣慰、值得點贊。
“舌尖上的春節”既是獲得感幸福感的集中體驗,也是倡導和檢閱公民節儉美德、社會文明風尚的重要契機。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群體響應、合力推進,遠離“舌尖浪費”、共建“餐桌文明”,讓“舌尖上的美食”與“舌尖上的美德”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安溪文明網 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