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動自行車以其便捷、環保、經濟等優勢,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方便出行的同時,“充電難”的問題卻困擾著不少市民,也由此引發了“飛線”充電、“上樓充電”等亂象,進而造成頻頻見報的火災事故。
202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報告顯示,我國2021年1月至10月,發生電動自行車及其電池故障引發的火災共1.4萬余起,死亡41人,受傷157人。特別是由于戶外充電樁不足、充電價格不均等原因,入戶充電問題比較普遍,“人車同屋”導致火災亡人率居高不下。
雖然電動自行車不規范充電導致火災事件頻發,但同時電動自行車也是群眾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還是綠色出行的便捷方式,不能因為潛在的火災風險而對其一禁了之。要想杜絕電動自行車亂充電現象,還需多方合作,共同解決“上樓充電違法”“下樓無處充電”的窘境。
社區應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根據小區居民的充電需求量,在小區內合理位置設置停車棚,安裝公共充電樁或換電柜,并增加必要的防護隔離、防盜監控等設施,為居民群眾提供集中安全充電區域,同時也要做好停車區域的規范劃線,引導車輛規范停放。
我國于2021年8月1日施行《高層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明確禁止在高層民用建筑公共門廳、疏散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停放電動自行車或者為電動自行車充電。政府部門應把充電設施建設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從城市規劃、政策扶持、財政補貼等方面統籌考慮。同時加強安全警示教育,讓居民群眾充分認識到電動自行車“飛線充電”“上樓充電”的危害性,引導群眾規范停車,規范充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居民群眾應當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不推車上樓充電,同時對他人不文明、危險的“飛線充電”“上樓充電”行為進行勸導,通過手機拍照、監控拍照發業主微信群的方式,以集體監督促進文明素質、安全意識的提升。
在平衡技術難度和經濟效益的前提下,電動自行車企業也應當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降低電動自行車潛在的危險性,減少發生火災時的人身財產傷害。
電動自行車充電難是一道社會公共服務能力的考題,只有通過政府、社會、企業多方通力合作,協力破解“無處充電”“充電惹火”的難題,才能為居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長樂區委文明辦 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