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肯德基與盲盒銷售商泡泡瑪特聯合推出盲盒套餐,引發消費者搶購。根據這款盲盒套餐的銷售規則,要想集齊整套玩偶,至少需要購買6份套餐,而其中稀有隱藏款出現概率是1∶72。為此,有消費者不惜一次性斥資10494元購買106份套餐;還有消費者雇人代買代吃套餐來獲得盲盒。(1月13日人民日報)
作為一種新型營銷模式,“盲盒”圈粉不少新生態消費者。按說,只要不違背公序良俗、不違反商業誠信原則,不突破道德法律底線,借此提高銷量、增加利潤、提高商業競爭力,又使消費者得到實惠,滿足了特定群體的趣味性消費訴求,原本無可厚非。然而,肯德基推出的“盲盒”套餐,顯然走了樣、變了味。
我國《反食品浪費法》明確要求,餐飲服務經營者自覺抵制食品浪費,提示消費者適度消費,必要時采取措施防止消費者浪費;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額消費,造成食品浪費。作為知名餐飲品牌,肯德基推出的“盲盒”套餐,借“饑餓營銷”刺激消費,顯然與國家法律背道而馳,是法律意識淡漠、守法責任缺失的表現。
倡導節約糧食,反對餐飲浪費,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新時代消費風尚。一段時期以來,黨和政府不僅從法律層面遏制浪費現象,還開展“光盤行動”,營造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氛圍,餐飲企業紛紛響應號召,推出“半份菜”“小份飯”等舉措,提供節約型餐飲服務。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肯德基“盲盒”卻反其道而行之,誘導過度消費,助長鋪張浪費之風,暴露出商業公德和社會責任的缺失,自然不招待見。
肯德基“盲盒”引發的圍觀、質疑和批評也啟示我們,一方面對營銷模式創新不應存監管規范盲區,發現涉嫌違規違法和有違社會公德的經營行為,要及時加以制止、糾正,以常態監管規避、遏制“負能量”的衍生;另一方面,公民消費雖屬個人行為,但也不能缺了理性、少了擔當,要自覺抵制不良商業促銷,不能圖一時消費快感丟了責任、失了風度。只有各方相向而行,才能守護好健康、有序的商業生態和儉樸、文明的社會風尚。(安溪文明網 聞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