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入花園是花味香,直入酒店都面帶紅……”每周一下午,泉州晉江西園街道嶼頭社區仕頭小學的音樂教室就會傳來余音裊裊的南音。與當地其他小學有點不一樣,仕頭小學學習南音的學生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南音傳承人現場教學,讓外來工子弟感受南音魅力。
仕頭小學位于晉江鬧市區,學校接收的義務教育對象基本上是外來工子弟。“學校學生一共420人,外來工子弟有406人,占了96.7%,基本上都不會講閩南話。”仕頭小學校長曾麗韓介紹,為了讓小小“新泉州人”更好地感受閩南文化魅力,融入“第二故鄉”,4年前,學校開始聘請泉州南音傳承人到學校傳授南音課程并開設校本課程《閩南童謠上介紅》。
“2018年我來學校當校長時,外來工子弟因為生活習慣、生活環境和這邊很不一樣,對閩南傳統文化了解得很少。”曾麗韓說,當時她就萌生了通過開設南音、閩南童謠課程,讓外來工子弟更好地融入本地的想法。曾麗韓和自己的好朋友、泉州南音傳承人陳奎珍商量,在學校開設南音課程。
“南音是用泉州方言演唱的,一開始學生們學起來確實挺困難的,經常一兩個字的發音就要練上上百遍。”陳奎珍說,每次參加南音課堂的學生有20人左右,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有,學生們從一開始的好奇,到后來漸漸喜歡上南音,再到可以用閩南語完整地演唱南音曲目,每次進步都讓她覺得很開心。“我們經常把同學們練習南音的視頻發到家長群里,家長們一聽,就覺得很有特色,也很支持他們。”陳奎珍說,在教同學們南音的時候,也會教一些閩南語的日常對話,同學們在潛移默化中對閩南文化有了更多認識。去年5月,南音社團的學生們還與老師共同登上晉江戲劇中心的舞臺,唱響南音,傳承閩南文化。
仕頭小學四年級學生馬飄雅老家在安徽,6歲時就跟著父母來到晉江,如今她已經可以完整地演唱南音曲目。雖然對于南音這一古老的樂曲還不是特別了解,但一唱起南音,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特別有古風的感覺,很喜歡”,有時候馬飄揚回家還會說上一兩句閩南話和家人們分享。“通過南音和閩南童謠,小小‘新泉州人’們逐漸聽懂閩南語,也能帶動家人們更快地融入‘第二故鄉’。”曾麗韓說。(泉州晚報記者 林書修/文 林勁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