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與時代相結合,才能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鄉村振興中的很多素材是文學創作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要將鄉村振興文學表達得立體生動,讓自己筆下的鄉村振興更加契合農民心聲,符合時代本色,讓鄉村振興文學表達更有煙火味、泥土氣。
鄉村振興文學表達要有長遠計劃。無論是撰寫當下鄉村振興的長篇小說,還是描寫鄉村振興的大散文,都要有組織有計劃,不能想到了就去幾天,寫幾段文字交差。否則,難以建構一個符合我們審美和個人趣味的鄉村。新時代鄉村的變化是天翻地覆、日新月異的,今天的作家能否建構一些新的鄉土意向、新的鄉村審美,都需要做好計劃,才能為鄉村振興文學表達找到更加明確的創作方向,認認真真梳理鄉村振興的進程,找到鄉村振興中最動人心弦的寫作點,讓題材和內涵在一條線上跳躍。
鄉村振興文學表達要有足夠的參與度。鄉村振興火熱的場面,不能憑空想象,更不能閉門造車,更不能從城市的空間嫁接,這些年鄉村題材作品的比例在減少,原因何在?關鍵是有些作家不愿意腳上沾滿泥土,不愿意將農家的田間地頭作為寫作課堂,如此表達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鮮活的人、事會永遠隔著屏,會難以觸摸真實的鄉土,新時代鄉村振興文學表達也難接地氣。
鄉村振興文學表達不能少田園情懷。表達鄉村振興的作品需要責任,更需要情懷。這份情懷不在城市書房,而在作家心底對“三農”的情愫。只有每個作家對鄉村變革有著深切的熱望,才能感到哪些村莊都處在鮮活的變化當中,哪些農民身上更有值得寫的亮點,這樣寫作者才能少一點精英的視角,摒棄自己框定的鄉村,真正把鄉村發生的變化,用正確的方法生動詮釋,將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結構改變描繪得更加生動有說服力。
鄉村振興文學表達要出彩,只要認真做計劃,多在農村深耕,多對鄉土、農民充滿愛,表達才更符合新時代的“三農”風貌,為鄉村振興創作更多滋養人心的精神食糧。(晉安區委文明 辦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