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之名 捐遺體器官
今年,泉州晚報報道了多例登記捐獻、實現捐獻遺體器官的故事,無一不令人動容。南安羅東鎮的黃秀蘭、黃瑞玲、黃先生及九都鎮的陳先生是好友。今年3月3日,4人在南安市紅十字會舉行的集體登記遺體器官捐獻儀式現場,共同完成遺體器官捐獻登記。7月27日,傅燕紅、凌密玲、陳巖治、林春連4名好友也在南安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完成遺體器官捐獻登記。不到一個月,8月20日,在南安打工的江西人宋先生生命驟然停止,家屬在萬分悲痛之余做出決定:捐獻逝去親人器官,讓他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他的器官挽救了4名終末期器官衰竭的病人,眼角膜讓2名眼病患者重見光明……
南安四好友在工作人員指導下完成遺體器官捐獻登記
遺體器官捐獻,閃爍的是人性的光輝,展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血脈相連、守望相助。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媒體的報道推動下,越來越多人主動加入遺體器官捐獻登記志愿者的隊伍,市民對遺體器官捐獻的接受度也不斷提高。據泉州市紅十字會統計,截至2021年12月13日,泉州累計登記捐獻23260人,其中2021年度登記7999人,實現器官捐獻6人、遺體捐獻8人、眼角膜捐獻7人,造血干細胞捐獻6人。(陳靈 周培煌 王文光)
以職責之名 守為民初心
金色盾牌,熱血鑄就。為了保一方平安,哪里最危險,哪里就有警察、消防員的身影。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自己的崗位上恪盡職守,用汗水和鮮血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筑起了一道道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
11月26日,晉江市陳埭鎮鵬頭村一廠房發生火災。在撲救過程中,風向突變,泉州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二站站長助理張曉杰因火場轟燃被困,壯烈犧牲。11月29日,應急管理部政治部批準張曉杰同志為烈士。
張曉杰為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獻出生命
張曉杰出生于1985年,36歲的人生,入伍18年,一半的人生奉獻給了消防救援事業,累計參加滅火救援行動5300余起。每當遇到重大險情時,隊友們常常能聽到張曉杰說過的一句話——“我經驗比較豐富,我上”。只是,從此戰友們再也聽不到這充滿擔當的聲音。
民生無大小,細微見真情。哪里有險情,消防員就出現在那里;群眾在哪里,人民警察就守護在那里。11月15日上午,在南安市區美林橋南紅綠燈路口,一位用扁擔挑著雜物的交警吸引了市民好奇的目光。原來,這位交警叫吳浮金,當時在幫助老人挑擔,同時引導老人走斑馬線,安全過馬路。為民挑擔,路短情長,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經本報報道后,引起了市民對公安民警深懷愛民之心、力辦惠民之事、恪盡為民之責的精神點贊。(陳明華)
以教人之名 接力育桃李
教育,為立國之本。他們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堅守三尺講臺,并且一代又一代扎根基層,把桃李滿天下視為人生最幸福的事,他們堪稱最可敬的人。
安溪七中的林清風老師一家三代先后8人從教,目前6人在職,有幼兒園老師、小學老師、初中老師,也有高中老師,這是今年泉州市“教育世家”中在崗一線教師人數最多的家族。今年,在第37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2021年度泉州市“教育世家”名單,共有55戶“教育世家”上榜。
林清風老師一家三代先后8人從教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離不開教育事業的發展。這其中,有“教育世家”的傳承,也有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
“我愿將我的援疆精神帶回安溪虎邱,為安溪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用習近平總書記的‘四有好老師’來要求自己。”安溪虎邱中心學校的劉細亮老師一直致力于智力扶貧工作,2018年8月到2020年1月、2020年2月至2021年7月曾兩度援疆。如今,他依然扎根山區,用辛勞和汗水托起山里娃的美好明天。
劉細亮老師(前排左四)曾兩度援疆
一支粉筆一片苦心,正是他們的傳承,為下一代播撒希望的種子。(魏婧琳 吳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