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之名 讓城市更美
已到年底,志愿者們的腳步沒有停歇:豐澤海上救援中心志愿者黃藝和黃坤水,正在籌劃第九期泉州灣凈灘志愿服務行動;省公路一公司的鄭旺旺和同事,排出時間,在豐澤街一帶的路口做交通引導志愿服務;泉州市中保濟困公益慈善中心的小伙伴們,忙著與社區對接幾天后為老人義剪志愿服務的事項;泉州圓夢義工服務中心的志愿者管玉玲,在文化宮志愿服務驛站值守,為過往市民游客提供服務。
“志愿紅”已成為泉州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今年以來,全市的志愿服務團隊先后舉辦“關愛環衛工人 助力文明創城”“愛心冰柜免費奉水 關愛高溫下的勞動者”“愛心午餐”“匯聚文明力量、攜手防控疫情”“為民辦實事 接力泉州紅—關愛快遞小哥”“守法規知禮讓 安全文明出行”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
市創城辦、市委文明辦等先后組織了4次“煙頭不落地 停車要有序”活動,2萬多名志愿者踴躍參與,輻射帶動了眾多市民群眾。220個市直機關單位與鯉城、豐澤、洛江、泉港四個區機關單位的近萬人次黨員志愿者,分布在中心城區近60個主要路口,常態化開展文明引導志愿服務活動。
志愿者與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職工,沖鋒在前,共同治理公共環境,合力深化文明創建,為呵護泉州城市文明出力爭光。如今,我們的城市交通秩序明顯改善,政風行風煥然一新,文明禮儀廣為傳播,美德傳承蔚然成風,活躍于各地各領域的“紅馬甲”,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增添了濃烈的志愿紅色調。正是因為146萬志愿者的無私守護和付出,古城歷久彌新,風韻愈加動人。(廖培煌 祝文慧)
以圓夢之名 為理想托底
“為了多買幾份試卷練手,每頓少吃一個菜,只花個七八元錢,省一個星期就可以買一份練習卷。”泉港學子小莊雖然家境困難,但依然努力學習,圓自己學醫夢想。
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惠安學子小康高考一結束,就在縣城找了一家餐廳打暑假工。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讓這個初出茅廬的女生倍感艱辛,1個多月就瘦了6斤多,但她還是咬牙堅持下來。因為她知道,美好的未來要靠自己一點一滴奮斗贏得。
洛江的小陳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多賺點學費、生活費,每天6點多就坐四五十分鐘的公交車到餐廳上班打暑假工。
……
參與泉州晚報社助學活動的志愿者走訪慰問困難學子
寒門求學,付出的是比常人更多的艱辛。他們沒有氣餒,而是直面困境,發奮學習。為了幫助品學兼優的困難學子順利進入大學,每年暑期,由泉州晚報社與泉州市慈善總會聯合主辦的“共同托起他們的理想”助學活動都會如期舉行。2021助學活動從7月初啟動,到8月底順利結束,總共報道了19名來自全市各地的困難學子。學子們堅強不息的精神感動了眾多愛心人士。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19名學子悉數獲得資助,順利開啟人生新篇章。至此,“共同托起他們的理想”助學活動已連續舉辦了19年,共籌得善款2223.07萬余元,幫助6950名學子圓了大學夢。(陳明華)
以救人之名 行見義勇為
飛奔下河、跪地急救、火場救人……即將過去的2021年里,歷來有著急公尚義傳統的泉州人,面對有人身陷危難險境,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挽救了一條又一條鮮活的生命,他們是見義勇為的踐行者。
“這事推動著我更好地學習急救技術,做更多的志愿服務。”近日,楊巧蓉和泉州市急救科普基地的志愿者們走進鯉城區新步實驗小學,為師生們進行急救技術科普。
楊巧蓉為阿婆做心肺復蘇
今年10月25日,在泉州市區南俊路,一位阿婆突然昏迷,路過的楊巧蓉和民警劉志燦接力救援。幾分鐘后,老人清醒了過來。在泉州晚報社各媒體持續關注下,人民日報官方微信等媒體轉發報道,引發全國網友關注點贊。
救人后,為了掌握更全面系統的急救技能,楊巧蓉堅持抽出時間,經常參加泉州市急救科普基地組織的急救技能培訓。不久前,她剛參加完培訓技能考試,拿到初級急救證書。
與楊巧蓉一起接力救人的劉志燦是泉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隊二大隊二中隊中隊長,從警16年來,他一直堅守特警崗位,累計接處警500多起,抓獲嫌疑人430多人。無論是在巡邏防控、安保維穩,還是在疫情防控、搶險救災,他始終沖鋒在前,哪里有需要就出現在哪里。不久前,他入圍福建省公安廳開展的“最美基層民警”宣傳活動候選名單。(廖培煌 李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