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鎮兆豐街道戲劇演出現場,老人們津津有味地看著,有的還時不時跟著哼唱幾句。一名年輕的劇團成員看到這一幕很感動,他說,當時心中就一個信念,把戲演好對得起底下的觀眾。家門口的文化廣場,上演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公益文藝匯演;“紅馬甲”志愿者團隊進村入戶,點單派單式志愿服務溫暖人心;村頭巷尾,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在服務群眾上紅紅火火展開起來……(12月20日中國文明網)
近年來,各地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全面實施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一大批文明實踐工作品牌在城鄉基層建立起來,全市上下掀起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熱潮。考慮到看戲劇的都是老年人,街道辦事處組織工作人員精心為大家準備了凳子,一排排整整齊齊地提前放好,老年群眾早早吃過晚飯,等候演出。
“寧舍一頓飯,不落一場戲”,成了鄉村老戲迷們的真實寫照,他們用行動將老年人對地方戲曲的喜愛和盤托出。臺上,演員們一絲不茍認真演戲;臺下,觀眾們津津有味看戲。正是有了廣大老年朋友對地方戲曲的熱愛與認同,有了地方政府為他們送戲下鄉,才有了老年人家門口看戲的便捷。
伴隨著社會變遷,老百姓滿足精神文化訴求的渠道越來越豐富。看電視劇、看書、玩樂器,在物質生活漸次豐盈的當下,普通人的精神訴求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對于鄉村老人來說,“慢了一拍”的他們對電子產品不夠熟悉,受教育程度導致他們缺乏閱讀的條件,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就成為他們滿足精神文化訴求的一種重要手段。地方政府一月一次的公益性的地方戲曲劇團下鄉演出,給鄉村老人帶來了一次享受“文化盛宴”的機會。
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讓廣大老年朋友更好享受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就要攜手共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多考慮到老人們的精神需要。尤其是在一個互聯網無所不“加”的時代中,只有多渠道給他們送上文化大餐,消弭他們的數字鴻溝,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與呵護,才能讓鄉村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再落寂。
與此同時,全面實施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在搭建鄉村的公共文化空間上多向老年人傾斜,豐富“文化下鄉”的形式和內容多請老年人點單,或多請城市老人一起下鄉組織好農村興趣類社團……這樣才能更好滿足鄉村老人的精神文化訴求,讓鄉村老人的生活才會更有品質,精神養老、文化養老同步跟上,也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更加保證質量,為群眾送上更多精神大餐。(晉安文明辦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