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2月23日訊“原先創城光弄個‘臉面’,把主要道路進行整治。現在不一樣了,社區通過整治,臭水溝、亂堆亂放、路旁雜草等都沒有了……”12月14日,永安市燕南街道巴溪灣社區居民老謝與老伴,在沿河休閑棧道上一邊走一邊樂呵呵地說。
隆冬時節,漫步在永安街頭,一片片花草掩映的綠地,一條條干凈整潔的街道,讓整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也讓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幸福感、獲得感油然而生。這些美麗的蝶變,見證著“創城”結下的累累碩果。
正視問題:打開“天窗”說亮話
新一輪的文明城市創建活動開展以來,占據永安半個城的燕南街道,不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著重思考如何查找問題、正視問題,真正把創建文明城市延伸到“行動”的深處,進一步提高居民的綜合素質和居住環境。
轄區307省道吉峰路段違規樹立廣告牌、沿街商鋪違章搭蓋;文明單位“五共建”不夠深化,個別掛包村居干部“共建”流于形式;旮旯犄角“衛生死角”經不起巡查督導“再回看”……
針對創建活動中發現的這些問題,燕南街道黨工委書記吳雅婷強調:“要打開天窗說亮話,正視問題抓創建?!?/p>
不久,街道領導便在吉峰路段違章搭建現場進行拆違指揮,當天就聯合城管局主動作為拆除了約100余米長的沿街商鋪違章搭蓋、違規樹立廣告牌及破損廣告牌等30余處,拆除違建面積約500平方米。同時,街道社區辦、城管辦、文明辦組成工作小組,圍繞前期創建治理情況,加強跟蹤督促,深化共建共創,以實際行動倡導居民群眾共同做良好衛生環境的維護者。
街道要求各村居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堅決摒棄慣性固化思維,堅持“硬件”“軟件”齊抓,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城市管理的規范化、智能化、現代化、信息化水平,切實做到重在建設、重在管理、重在日常、重在長效,確保創城各項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牽住“牛鼻子”:千斤重擔萬人挑
作為永安市創建文明城市的主戰場,燕南街道做到“一把手”推動,主要領導抓全局、促落實,眼里有活、心里有數、心中有責,各社區掛包領導針對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等難點,牽住“創城”這個“牛鼻子”,發揮各方力量,推動人人擔責,做到千斤重擔萬人挑。
創城攻堅工作進入白熱化階段期間,燕南街道黨員干部周末創城“不打烊、不停歇”,發動機關部門、村居、共建單位等500余名志愿者參與活動,對307省道石門路至黃歷村沿線道路及各個社區、村落等難度較大、環境衛生較差的點位進行集中整治,清理沿線道路兩旁垃圾,亂堆亂放雜物等,清除雜草,確保路面干凈整潔、物件擺放規整。對于隱藏在樓道里的“牛皮癬”小廣告,志愿者們仔細鏟除殘余,并拆除破損橫幅標語,恢復站牌、墻面整潔,同時,開展文明勸導行動,規范道路兩旁車輛停放,處置停放已久無人認領的僵尸車。在清潔整治過程中,街道領導還主動與沿途店鋪商家溝通,勸導其做好門前“三包”,做到文明城市共建。
為深化市民文明教育,燕南街道充分依靠群眾、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引導群眾,形成人人講文明、家家講衛生、處處講形象的濃厚社會氛圍。
龍嶺社區今年61歲的張文,從社區志愿服務隊成立以來,她就一直參與志愿服務,堅持每天巡查,從社區門口一直走到主城區干道路口,沿途檢查有沒有垃圾、污水。像這樣的志愿服務者,在燕南街道還有很多……
喜看城區“換新顏”,如今永安城區居民樓下處處是平坦的綠草地,以往的污水溝渠變成了綠樹成蔭的河岸美景。(永安市委文明辦 童長福 林露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