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海洋科普館觀看海洋生物標本。平潭時報供圖
課間,孩子們結伴參觀海洋科普館;到了社團時間,找到志趣相投的小伙伴,相約練習貝藝、閩劇和足球等;走出校園,與小伙伴開啟“海疆萬里行”之旅……在平潭城關小學,“海性教育”育人特色早已融入學生的日常。
不久前,平潭城關小學“海性教育”育人特色(《藍色夢想,向海而歌》德育工作方案),還入選了教育部第二批“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受到全國學生和家長的關注。什么是“海性教育”育人特色?“海性教育”育人特色有哪些獨特之處?近日,記者走進了平潭城關小學一探究竟。
從無到有5年探索“海性教育”
伴著微風與暖陽,漫步于城關小學校園內,無論是校園里的舞臺、宣傳欄,還是校園涂鴉墻、室內籃球館,隨處可見海洋元素,校園里充滿了海洋氣息。
“學校歷經三次搬遷、四年借址辦學,見證了潮起潮落、帆檣云集,飽覽了海的滄桑,也凝結了海的情懷!”平潭城關小學校長王玫說,2016年9月,學校整體遷至新校區后,確立了依托海島區位優勢,挖掘海洋文化內涵的工作思路,把海洋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主基調,逐漸形成“海性教育”育人特色,向海而歌。
從無到有,從“摸黑”探索到“海性”教育初步形成、嶄露頭角……這條路,城關小學一走就是5年。王玫告訴記者,學校并不是想把全部學生培養成從事海洋工作的人,而是借海洋的特質,凝練辦學特色,形成育人特色,并將海洋的正能量屬性化成教育的元素。
5年來,城關小學始終堅持“海納百川培育全人”的辦學理念、“海闊天高揚帆遠航”的辦學精神,以“海波弄潮力爭上游”為校訓教導師生。“學校著力將德育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由校園擴展到家庭,由個體擴展到群體,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王玫介紹道。
不僅如此,城關小學還相繼與國際南島語族研究基地、國家海島研究中心、廈門大學生物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建立海洋教育基地、舉辦“海性”特色活動、打造特色“貝藝工坊”、編寫“海性教育”校本教材等,讓“海性教育”深入每位師生心中。
在“海性教育”的濃厚氛圍下,不少學生在心中樹下了“海洋夢”,五年(1)班學生陳果便是其中之一。“我對海洋知識越來越渴望,未來想成為一名生物學家,與喜愛的海底魚類作伴。”陳果說。
孜孜不倦 培養新一代“海性”少年
城關小學“海性教育”育人特色不僅僅停留在課堂,還創設不少社團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外,領略家鄉大好風光、民俗文化。
在五年(3)班學生翁尚源眼中,學校多彩的“海性”特色活動,使他逐漸形成海納百川、力爭上游的個性。“尤其是‘海疆萬行里’實踐活動,讓我近距離走進家鄉漁村,了解家鄉民俗,感受漁民精神、海洋魅力,也讓我立志好好學習,發揚海洋精神。”翁尚源說。
記者在城關小學的新貝藝工坊里,看到了幾位“海之靈”貝藝社團學生正使用膠槍、貝殼等材料制作貝藝作品。記者了解到,這間工坊就是“海之靈”貝藝社團師生們進行貝藝創作的小天地。
五年(3)班學生陳薇安曾是“海之靈”貝藝社團成員,學習貝藝制作長達3年之久。“學校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海納百川’社團活動,讓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同時,漸漸成為一名具有海洋般寬闊胸懷、擁有海洋般深邃智慧的‘海性’少年。”
站在新起點,放眼向未來。“我們希望通過‘海性教育’育人特色,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海洋意識、富有海洋精神、捍衛海洋權益、樂于海洋開發、敢于海洋冒險、善于海洋保護的新一代海洋學生。”王玫暢想道:“今后想以‘海性教育’為主題,以情景育人為取向,充分利用新校園的大氣空間創設‘海性’情景,實現‘海風輕拂、海月朗照’的育人成效。”(平潭時報記者 馮榮/文陳瀾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