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文明城市作為一項常態化推進、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一切創建工作都是圍繞“人民”開展。努力打造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正是新時代文明城市創建的價值所在。
以新一屆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做好城市空間配置、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厚植文明健康理念,構建“交以道接以禮,近者悅遠者來”的文明生態,在新時代新征程堅決扛起責任擔,推動社會文明程度再上新臺階,為奏響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文明最強音發光發熱。
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從融入未成年人學習生活、課外活動開始,切實打牢道德根基;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融合宣傳,積極培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社會文化、網絡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市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范等行為準則的踐行要求,讓其成為社會治理的基本遵循;突出12個主題詞的典型示范效應,深入挖掘、學習宣傳先進典型案例和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并結合文藝創作生動展示其精神內涵,激發人民群眾的共鳴與認同。
要讓文明風尚成為群眾的行為自覺。人民群眾的多元化利益訴求決定了精神文明建設要針對具體人群開展,絕不能“一刀切”。這就要求各行業職能部門要堅決擔起責任,推動令行禁止的同時,成立專業化志愿服務隊伍,圍繞不同人群開展主題教育、專項服務,將行禁化為內止。而社區(村)要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出發點,在基層治理中不斷拓展社區教育的新辦法、新形式,讓文明風尚常駐群眾身邊。
要讓文明城市創建順應人民的期盼。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回應人群中訴求和期盼作出的系統謀劃。因此,要持續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讓文明城市創建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把城市基礎設施“硬指標”和市民文明素質“軟環境”建設相結合,將專項整治與宣傳教育相結合;推動老舊小區升級改造解決消防設施老舊、道路破損等突出民生問題;科學謀劃施劃舊城區機動車停放區域,明確區域將電動車與共享單車有效分割;提升保潔、物業等第三方力量參與文明創建的戰斗力,確保日常管理不松懈、加強整治不缺位;從“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高度出發,助力基層治理,推動“里子”難點變成治理亮點。(長樂區委文明辦 林景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