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在生活水平和條件越來越好,身邊鋪張浪費、盲目消費、揮霍無度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奢靡之風到處盛行。前段時間網上一個樹洞的投稿引起大家的思考,一名清華貧困學子在本科階段過著每月400元生活費的清苦歲月,到研究生階段有了一定收入后,他沒有想著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依舊勤儉節約的生活,堅持每個學期拿3200元資助4名家鄉希望小學的孩子,以勤儉之心,不懼滄桑人生,心有暖陽,照亮他人。在現代這個繁華的社會,更應該營造倡儉戒奢的風氣,不因為物質改變自己的內心,堅持勤儉理念,無私養德,造福社會。
“節儉樸素,力戒奢靡,是我們黨的傳家寶。”節儉是一種美德,無論對國家還是個人來說,勤儉節約都是不可或缺的價值態度。勤儉節約作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即使現在的生活條件逐漸富裕起來,也要傳承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將勤儉付諸于行動上,讓“勤以修身 儉以養德”在社會處處激蕩,蔚然成風。
以史為鑒,樹牢勤儉意識。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一詩中寫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從古至今,有明太祖朱元璋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有烈士方志敏的“清貧精神”,一生過著樸素的生活,經手的數百萬款項為革命籌集的錢,一點一滴都用于革命事業。
以身踐行,引領勤儉作風。我們要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理念融于思想與行動上,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在生活中,涵養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風氣,形成簡約適度、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養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的生活習慣,領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自覺踐行“光盤行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在工作中,用實際行動踐行崇尚勤儉的思想觀念,閩侯縣司法局積極推進移風易俗專項治理,加強移風易俗的宣傳工作,組織志愿者深入城鄉社區,向群眾發放《移風易俗宣傳單》,引導群眾抵制各類低俗陋習,提倡喜事簡辦、厚養薄葬、不搞鋪張浪費;在法治閩侯公眾號上轉發宣傳節糧愛糧、節能降碳等內容,倡導大家厲行節約,勤儉辦事;在宣傳欄宣傳勤儉節約的作風,引導干部職工保持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打造勤潔廉政的司法行政隊伍。(閩侯縣委文明辦 吳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