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1月30日訊(通訊員連森陽 陳燕燕)泉港區峰尾鎮三面環海,海岸線長13千米,可利用淺海灘涂面積600公頃,轄區內有漁船215艘,從事漁業捕撈漁民4000多人,是國家級漁港經濟區,福建省傳統漁業重鎮。近年來,泉港區峰尾鎮立足鎮情,以開展志愿服務作為推行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有力抓手,打造海上漁船新陣地,貼近漁民需求,守初心、聚漁心、暖民心、筑同心,助力峰尾漁業高質量發展。
構建載體 打造宣講主陣地
組一支宣講志愿服務隊。為解決海上學習邊緣化問題,更好打造基層理論宣講隊伍,講活黨的創新理論,講明民生政策,講好峰尾故事,泉港區峰尾鎮從新時代文明實踐演講比賽中,發掘、挑選一批有較好的理論基礎、有一定的宣講經驗的志愿者,在此基礎上,組建一支以退休老干部、道德模范和各類先進典型代表作為團隊核心,志愿服務隊伍共120余人,充分解決濱海漁區一線在開展理論宣講時面臨缺少抓手、無法常態化的難題。近3年開展志愿服務40余場,服務漁區群眾達5萬余人次。
建一座宣講志愿服務所。以峰尾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為中心,建立理論宣講進萬“1+3”工程基層示范點,強化互聯網思維,采用線上推送和線下宣講相結合,通過“海城峰尾”微信公眾號等進行宣傳,群眾線上學習達20萬人次以上,搭建起新時代文明實踐與漁民生產生活融會貫通的橋梁,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上一堂宣講志愿服務課。在充分考慮宣傳對象的基礎上,突出海港漁區的地域特色文化,把黨的創新理論編成具有峰尾本土特色的北管曲目、快板等,讓漁民聽得懂、記得住、學得深,利用漁船入港休整補給的時間,開展“海上送學”志愿服務活動,用“宣講+文藝表演”為漁民“補課”,讓理論宣講文藝小分隊成為理論政策的“翻譯家”。2021年共開展志愿服務68人次,發放學習書目135套,受益漁民4000余人次,做法在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等央級媒體刊發。
優化服務 推行助漁新舉措
送醫送藥上漁船惠漁民。充分利用休漁期間漁船集中進港、漁民上岸休整的時間,開展“送醫進漁區”“送藥上漁船”等“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進一步保障漁區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漁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新格局,為漁民提供健康篩選1800多人次,上漁船送急救藥品1500多份。
打造海上紅色醫療驛站。在轄區誠峰國家一級漁港打造“海上紅色醫療驛站”,配置醫療藥物、醫療器械,24小時連線泉港區120救援指揮中心,使用泉港區首個醫療急救視頻直通系統,由總醫院提供緊急救援,充分發揮了醫聯體醫療特色,將醫療保障范圍輻射至峰尾半島海上陸上漁船民及沿海群體,為海上漁民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搭載船載衛星通信系統。為解決通訊設備信號弱、安全保障差等問題,在服務中心建設“智慧漁港”信息化系統,整合船舶維修、漁業信息發布、AIS信息系統和海上風險預警等各類項目,免費為56艘登記在冊的漁船安裝“天通一號”船載衛星通信系統,努力提升濱海漁區各類生產要素活動的智能動態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了漁業管理的信息化、精準化、安全化水平。
防控疫情 精準施策保生產
嚴格漁船出海管控。今年9月峰尾鎮周邊突發疫情,為保障疫中漁民群眾的生計和安全,峰尾鎮在獲得泉港區新冠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批準漁船出海后,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在漁船出海前為漁民進行核酸檢測、漁船消殺。漁民在海上作業時,在規定時間內按程序報備出海人員名單、健康狀況、漁船安全生產自查自糾、編組生產等情況,落實安全生產和疫情防控承諾。
嚴格漁獲銷售管控。一方面設立“船東漁獲銷售”微信群進行線上銷售,同時配備專門人員實行無接觸配送;另一方面,向泉港區域內經批準的農貿市場、商超等實行“點對點”定向銷售。疫情期間,實施“疫情防控+安全生產”大閉環管控,進港漁船130多艘次,向全區輸送海鮮近300噸,既保障了漁民的基本經濟收入,又平穩了全區人民海鮮“菜籃子”供給。做法在中央、省市媒體持續刊發。
助力漁業增收致富。依托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和文旅產業優勢,舉辦“‘漁’時俱進 推動產城融合發展”為主題的首屆峰尾鎮漁業豐收節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展現峰尾海洋捕撈產業文化;舉辦海上養殖設施升級改造環保型塑膠浮球產品展銷對接會,完成4200畝塑膠浮球改造,引導企業與養殖戶結成穩定的產銷關系和合理的利益關系,為養殖提供便捷的購銷平臺和融資服務,以文明實踐助力漁民增收致富。(泉州市泉港區委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