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公園——西河公園成為居民休閑的好去處 方益凡 攝
文明風11月30日訊(通訊員 黃凌燕)山清水秀碧藍天,水韻涵江繪新篇,近年來,莆田市涵江區全力推進常態化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立足涵江地域特點,優化“水生態”,做活“水經濟”,打造“水品牌”,造福“水鄉”人民。
地處木蘭溪入海口的涵江,自古水運發達,商貿云集,素有“東方威尼斯”美譽。莆田市第1號河長令發出后,涵江區隨即展開“六清六化六方”攻堅行動。
“當前,涵江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結合‘攻堅兩個月、奮戰六十天’目標任務,按照‘六清六化六方’要求,重點做好控源截污,全力推進河道清淤治理、截污納管工程等26個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11月18日,涵江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區河長鄭群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
涵江因水而興。該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把產業發展同水系治理密切協同,在全市首家建成投用工業污水處理廠,久久為功推進水質提升,為產業發展提供生態保障。
鄭群星表示,此次攻堅行動中,涵江區將系統治理、全域推進,優化“水生態”,做活“水經濟”,加快白沙橋水質提升工程、農村污水治理、木蘭溪防洪工程白塘段、藍色海灣整治等項目建設,在幸福河湖示范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圍繞蘿苜田“水韻街區”、萩蘆溪水美鄉村、白塘湖、西河公園、蒜溪公園等,打造河長制文化主題公園,持續提升河湖生態風貌,實現水、產、城和諧共生,加快打造現代產業強區、建設生態宜居涵江。
白塘湖碧波蕩漾,寬廣的湖面不時有水鳥飛掠,環湖四周,景色怡人。這個由木蘭溪支流在涵江匯流而成的省內最大天然淡水湖,前不久剛迎來市運會(群眾部)龍舟競渡。
午后,一葉扁舟穿梭湖面,身著橙色環衛服的“水上美容師”像往常一樣巡湖,手持長桿笊籬打撈湖面漂浮物。湖岸上,一支陸上保潔隊沿湖拾撿垃圾。“我們有3個班組,每班15人,每天不定時巡邏保潔。”64歲的陳元水在此保潔3年,見證了白塘湖的變化,“環境變美,游客的文明素養也隨之提升。”
“白塘湖地處我市生態綠心,我們主攻水質提升。”白塘鎮黨委書記、鎮河長邱梓良說,通過“水面+岸上”兩條主線,從河道排污口、“四亂”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企業排污監管等4個方面對全鎮16個村共93公里河網展開立體式治理。目前,河道水質從原來Ⅳ類到Ⅴ類,均衡提升至Ⅲ類到Ⅳ類。為貫徹落實市第1號河長令,眼下該鎮對這4方面整治重點開展“回頭看”,同時結合“攻堅兩個月、奮戰六十天”目標任務,利用“擁溪抱湖”的區位優勢,實施木蘭溪下游治理和修復、白塘湖片區改造、城涵河道等項目,結合荔林水鄉、古渡口、古橋、北洋水系、洋尾村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等獨特人文自然環境,打造白塘幸福河湖。
在“六清六化六方”攻堅行動中,歷史文化深厚的涵江區走好水文之路,做足“水文章”,留存城市記憶。
宮口河河水清清,兩岸綠樹依依。漫步河岸,景觀亭、親水平臺、棧橋次第呈現,徐徐展開一幅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河景觀圖。當天傍晚,臨河而居的劉金民在河邊散步健身。他感慨地說,河道整治后,昔日的水鄉又回來了。 宮口河見證涵江因港而興的商貿集鎮的繁榮往昔,是20世紀30年代“小上海”印象典型,承載老涵江人的鄉愁記憶。時過境遷,隨著水運歷史沉底,昔日的黃金航線一度成為黑臭水體。
“宮口河總長0.8公里,連接涵江西河公園與端明水閘。過去污染物沉積淤堵,成為臭水溝,周邊環境臟亂差,居民深有體會。”涵西街道黨工委書記、街道河長陳力介紹,2017年,區里推行河長制工作,開展宮口河黑臭水體治理,實施農貿市場出水口接入改造工程,把污水集中收集到閩中污水廠進行處理。2018年涵江水環境綜合治理啟動,把“還居民一泓碧波”的鄉愁水文章寫活了。如今宮口河嬗變成鬧市區的一條親水“生態長廊”,流淌著一方百姓“滿滿幸福”。
目前,涵西街道以開展“六清六化六方”攻堅行動為契機,提升河長制工作標準,對宮口河采取一周一巡查和不定時巡查相結合的制度,鞏固提升治理成效。“此次攻堅行動,我們要變‘就水治水’為‘系統治水’,認真貫徹落實市第1號河長令。”陳力說,街道將創新河湖監管模式,依托信息化平臺,把所有的河道、各個河段都納入社區網格化智能管理。一旦發現問題,聯合水利、住建、城管等部門第一時間介入整治。同時,發動居民共治共享,推動河道治理常態化、長效化,守護美麗家園。
城因水而靈動。涵江區將以宮口河為示范,實施蘿苜田河道水系、排污管道綜合治理,推動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建設“水韻街區”,恢復東方廿五坎水街、水道風貌,拓展濱水空間,建設宜居水岸,再現“東方威尼斯”水鄉風貌。
木蘭溪、萩蘆溪、延壽溪皆在涵江匯聚入海,結合開展“攻堅兩個月、奮戰六十天”專項行動,涵江區以項目帶動,貫徹市第1號河長令,突出攻堅入海口生態修復,當好入海口的“守門員”。此外,加大力度實施河道治理、市政管網改造、黑臭水體治理、污水治理、管網運營維護等五大類型項目。
夜幕降臨,涵江區三江街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PPP項目現場仍在火熱施工。挖開的地下鋪設長長的管網,工人們運來一車車石粉渣傾倒到溝渠里,回填路面,另一組工人操作工具壓實路面。
“三江街主管網管徑500米,整條街鋪設600米管道。目前已施工100米左右,預計春節前全部完工。”在現場的項目總工程師陳昌澤介紹,三江街主管網建設是涵江水環境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包括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市政主干道主管網建設及截污管道建設。工程完工后,把各小區的污水集中收集,通過市政主管道,輸送到污水處理廠,一些分流不徹底或無法分流的區域污水,則通過沿河截污管道進行收集,最終輸送到污水處理廠。
“能分則分、不能分則截、不能截則建池,我們對污水應收盡收。通過小區雨污分流改造、管網完善、調蓄池建設等,提升城區污水收集率。”涵江區水利局副局長張煌忠說,涵江區以水系為主線,從“內源、點源、面源”三大污染物為切入點,啟動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PPP項目,整治范圍包括木蘭溪主要支流塘頭河、梧梓河,及城區內河望江河、宮口河、水心河、群英河、蒼林河等支河道,總長32.2公里。該工程以源頭治理、水陸統籌、劃片分區、整體推進,通過河道整治、管網收集、岸綠景觀三大工程,實現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經濟等治理目標。當前已完成河道治理25公里。
從昔日的水運到今日的水韻,涵江區朝著美麗、健康、文明、幸福河湖目標進發,鋪展水韻涵江新畫卷,打造城市文明金名片。(涵江區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