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是尚未收割完的稻田,飽滿稻穗低垂顯出“謙虛的模樣”。稻田里的“秀臺”上,一群農村的小朋友穿著由稻草、稻谷、蘆葦花點綴的“小時裝”和小花帽,拉著他們的爸媽,一起表演“農”字頭的農家時尚節目。這是最近一個陽光明媚的晚秋下午,滬郊嘉定區華亭鎮田園文化“耕讀節”里的一幕。這里正在嘗試一種有新意的“耕讀文化”,讓農家孩子認識農村、親近都市新農業。(11月16日新華網)
“五谷不分,不辨菽麥。”以前常用來形容城市里的孩子不接地氣,如今生長在都市農村的“農家娃”,也往往“身在農村不識農”。不必諱言,當今教育存在重知識傳授、輕社會實踐的情況,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這與“耕讀文化”傳播弱化有一定關系,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給孩子們補一補“耕讀文化”這門功課。
我國自古就有“耕讀傳家”的古訓,中華民族“耕讀文化”源遠流長。所謂“耕”,即從事農業勞動;“讀”,即接受文化教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堅持“耕”與“讀”相結合的生活方式,在農業勞動之余,拿出書來學習,成為古代學子的一種常態與夢想。如《圍爐夜話》中說:耕所以養生,讀所以明道,此耕讀之本原也。
“耕讀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大批有遠大志向的人,在艱苦農業勞動之余,仍堅持學習與進步,形成了“勤儉節約”“自強不息”等精神品質。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孩子們被定義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開展耕讀教育,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不少有識之士認為,現在的孩子是互聯網原住民,但疏離農業和農村,精神、道德、情感匱乏也越來越多。在一次耕讀教育的交流會上,有個媽媽哭著說:我的兒子上了一個好大學,人們都說他優秀。可他只在要錢的時候才給我打電話,說多了就不耐煩,再多說就直接把我拉黑。如果孩子從小接觸耕讀教育,就不會是這個樣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應在耕讀教育中承擔“主體”角色。作為家長,節假日很有必要多帶孩子走進鄉村,體驗農事的艱辛,感受“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的情趣,體悟“春播、夏種、秋收、冬藏”的實感。日常生活中,適當安排孩子洗衣做飯、戶外勞動,改變“十指不沾陽春水”陋習,讓他們在“勞其筋骨”中歷練、成長。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應在耕讀教育中承擔“主導”角色。將耕讀教育、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活動,組織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快樂。依托“三下鄉”“夏令營”等載體,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開展現代農場考察、農業產業調研、參與插秧和收割等農耕體驗活動,把“糧心”植入學生心田。
社會是學生耕讀的熔爐,應在耕讀教育中承擔“服務”角色。去年,農業農村部、教育部提出打造一批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為青少年農耕文化教育提供實踐課堂。各地應注重“耕讀文化”教育實踐載體的建設,讓孩子們沉浸式地體驗農事,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加個人社會責任,完成健全人格的塑造。(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