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下午1點,寧德市至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志愿者們,準時在市區蕉南街道荷園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集合,為一場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做準備。
自2019年成立以來,這個社工組織已策劃實施了50多場垃圾分類宣傳活動。他們深入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通過宣講、游戲、現場指導等方式,提高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增加全社會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知曉度、參與度,是垃圾分類工作開展的根本。”至善社工負責人李斌說。
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林珺攝
在進行相關工作分配后,1點30分,志愿者們帶著活動所需的各類物料,來到荷園社區天福苑小區,開始活動前的場地布置。大家擺放好活動道具,換上統一服裝,各崗位人員各就各位,活動正式開始。
周末的小區里,有不少孩子在玩耍,看到志愿者們擺出各種顏色的小垃圾桶道具,他們都好奇地圍了上來。
“孩子們,你們想玩游戲嗎?”李斌笑著問道。
“想!”
“你們知道垃圾分類嗎?”
“知道一點點”“不知道”“我家也有垃圾分類”……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回答。
“有哪個小朋友知道廚余垃圾桶可以裝什么?”
“我知道!這是裝吃的,可以裝魚骨頭、蘋果、橘子皮……”
三言兩語之中,已經完全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李斌開始向孩子們依次介紹不同類型垃圾的分類方法:“看到垃圾桶上的這個標志了嗎,它表示可以裝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循環利用的,比如紙箱、塑料瓶、易拉罐、舊衣服,就是可以回收的。”
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林珺攝
2點過后,越來越多的小區居民聚集過來,志愿者們不厭其煩,發放宣傳單、耐心講解、熱情回復。“通過宣傳活動,引導居民從身邊做起,自覺、科學地開展生活垃圾分類,逐步形成垃圾分類及環保意識,是我們宣傳垃圾分類的初心和目的。”李斌說。
隨后,志愿者們又指導小區居民用廢油DIY制成肥皂,讓他們在親自動手實踐的樂趣中,了解保護環境不僅僅是簡單的概念,更是實際行動也可以達到的目標,從而養成珍惜資源、廢物利用的生活習慣。
“濕垃圾和干垃圾要分類,廢電池不能隨便亂丟……”4點,志愿者們開始入戶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以前不知道怎么分類,垃圾都扔在同一個桶里面,現在家里準備了好幾個垃圾桶,廚房有一個專門扔果皮、菜葉,飲料瓶、易拉罐、紙箱子也專門收一堆。”居民阮奶奶自豪地說。垃圾分類,利國利民。但它不是一蹴而就能普及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管是志愿者還是居民,大家都在努力盡著自己的微薄之力,為保護環境、創建更美好的家園出一份力。
“通過不斷宣傳,垃圾分類不再是遠離我們的口號,而是已經融入到市民的生活中。我能感覺到,現在市民的環保意識增強了,更能夠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各個小區的環境也變好了,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收獲!”志愿者何慧說。(閩東日報 林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