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道,廈門市將“近鄰黨建”融入黨史學習教育,以“近鄰黨建”引領治理能力抵達基層治理第一線。今年以來,廈門市1萬多個基層黨組織、20萬多名黨員融入社區,參與小區治理,破解民生難題8萬余件。全市打造出1100多個小區黨群服務站,引入1400多家駐區單位輪值駐點,織密近鄰服務網絡。“我們要讓居民成為‘近鄰黨建’的最廣參與者、最大受益者、最終評判者,讓大家共享文明創建成果。”廈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賴朝暉表示。 (11月2日福建文明網)
織密近鄰服務網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鄰里關系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個城市文明素養程度高低的重要體現。社區充滿鄰里和睦的溫暖與友愛,城市才能更加文明和諧,居民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幸福。廈門市將“近鄰黨建”融入黨史學習教育,以“近鄰黨建”引領治理能力抵達基層治理第一線。1萬多個基層黨組織、20萬多名黨員融入社區,參與小區治理。將廈門打造成為城市文明形象、社會道德風尚、市民文明素質高,離不開和睦友愛的鄰里關系,需要匯聚群眾智慧和力量。
織密近鄰服務網絡,文明風氣濃厚。“在我們社區,大家參加志愿服務非常踴躍,文明創建成為大家的共同目標。”在廈門市,在冊志愿者近82萬人、志愿服務團隊5114支。“厝邊幫幫團”“能人服務隊”……一個個自治互助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正在形成,“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的文明風氣已內化在廈門人心中。
織密近鄰服務網絡,鄰里守望,互助情濃。鄰里之間團結友愛,和睦相處,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諧鄰里關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鄰里不和諧,社區、社會難稱真正和諧。古往今來有許許多多的鄰里佳話。“六尺巷”的故事,傳說著謙讓寬容的美德;“羅威飼犢”的故事傳為美談;“司馬徽讓豬”堪稱佳話;“于令儀寬偷”仁愛為懷,寬厚待人……等典故,反映的都是古往今來人們對于鄰里關系的珍視,也彰顯了和睦、謙讓等中國傳統美德。
織密近鄰服務網絡打造和睦友愛文明新風尚。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 ,“鄰居好,賽金寶”。社會和諧文明離不開好鄰居。然而有一項調查顯示,80.9%的人感覺與十多年前相比,當下鄰里關系越來越冷漠,40.6%的人不熟悉鄰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認識鄰居。如果生活遇到困難,僅18.5%的人會首先向鄰居求助。做鄰居也是一種緣分,珍惜這種緣分,就會形成千家萬戶的良性互動,人人幫助別人,就是人人被幫助,戶戶守望,就是戶戶被守望。鄰里如此,推廣到整個社會,就是一種愛心社會的力量。構建文明和諧社會,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互動,愛心流動。只有大家心心相印,守望相助,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文明和諧溫暖和幸福。(莆田文明網 王恩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