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預計“十四五”時期這一數字將突破3億,人民群眾對健康以及養老的需求日益迫切。為進一步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創新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日前公布了《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計劃》),要求打造智慧健康養老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及養老需求提供有力支撐。(光明日報 11月3日)
人口快速老齡化背景下,傳統養老方式中醫療健康水平參差不齊、專業護理人員短缺、精神娛樂不匹配等難題更加突出,而疫情防控常態化也進一步倒逼養老服務另謀出路。
與此同時,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沉淀了實用基礎后,在智慧養老領域衍生了一系列產品和服務,為養老服務打開了新的應用場景。其中,健康監測和緊急救助作為目前智慧養老中最常見的功能應用,極大地滿足了老年人的醫療需求,此外,智能陪伴產品、智能學習終端及虛擬養老院服務等產品服務也逐步填充著老年人的線上需求,智慧養老前景可謂一片光明。
然而,智慧養老產品、技術似乎沒有預期的“叫好叫座”。智能終端無法識別方言、適老化不足導致操作繁瑣、產品缺乏后續服務……就目前來看,智慧養老產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仍難以落地,實用性不強、學習成本高、價格偏貴等問題最終導致了養老服務錯位。
智慧養老作為科技發展與民生需求的結合,最重要的是貼近老年人需求,實現科技與服務的有效銜接。日前,上海市發布了老年人防跌倒場景、緊急救援場景、認知障礙老人防走失場景、臥床護理場景等12個智慧養老應用場景需求,用“有形的手”幫助企業接上智慧養老產品設計正軌,基于調研的精準把握讓老年人在供給服務上更有獲得感,邁出了破解智慧養老服務難題的關鍵一步。
近年來,“時間銀行”養老服務、幫扶濟困志愿服務、智慧助老志愿服務等專題志愿服務成了實體養老服務的重頭戲,以政府部門牽頭或者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為老年人提供有針對性地養老服務,并以此形成了不少經驗豐富的志愿服務隊伍。而要徹底打通智慧養老的“最后一公里”,還需要充分彰顯人文關懷的溫度,這就要求如同智慧養老產業融入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一樣,將智慧養老志愿服務融入智慧養老的應用場景,幫助老年人在智慧城市中如履平地。
百善德為本,敬老孝當先。敬老孝老始終是中華民族不變的主旋律,我國勢必在智慧養老上持續加碼加力,著重破除智慧養老發展過程中的服務難題,幫助老年人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長樂區委文明辦 林景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