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國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外出旅游成為越來越多人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種追求,旅游業也為我國GDP增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是在旅游業高歌猛進的時代背景下,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國旅游業起步晚,發展時間較短,我國居民對環境、文物等保護意識不夠深刻,在景區內亂刻亂畫、隨意丟棄垃圾及損壞文物、歷史遺跡等現象屢見不鮮。對于此類不文明行為一旦發現,景區管理部門大多給予罰款、公示名單以及禁入景區的處罰,有的是短期禁入,有的是長期甚至終身禁入。這看似懲罰嚴厲,但不文明現象卻屢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懲罰力度不足,以致于有的人不以為然,屢屢緊步后塵;二是我國國民沒有樹立起文明旅游意識,國內文明旅游教育缺位。倡導文明旅游,要標本兼治,軟硬兼施才能引導國民正確樹立起文明旅游意識。
倡導文明旅游,要用好“大棒”。單個景區的禁入懲治措施,缺乏足夠的威懾力,外地游客往往抱著“景區只去一次就足夠”的想法,對禁入不以為然,看似很重的終身禁入,很難發揮應有的威懾作用。這就需要全國的景區建立聯動“黑名單”機制,對于不文明游客實施全市、全省甚至全國范圍的禁入。不僅要有禁入的威懾機制,更要讓不文明游客感覺到“肉疼”。梵凈山景區石壁刻字的陳某,被當地檢察院以損害自然遺跡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依法追究民事責任,等待陳某的是相應的賠償,這不僅會讓陳某得到應有的懲罰,也對其他游客起到了積極的警示作用。
倡導文明旅游,也要有“蘿卜”。應建立景區信譽積分制,對于主動拾取景區垃圾、舉報不文明現象的旅客,給予信譽分積分獎勵。信譽分高的旅客,可以享受門票折扣、免費獲取當地景區的旅游紀念品等實物獎勵,每年還可以對文明游客進行刊登表彰。精神與物質獎勵并行的制度下,不僅讓游客有自豪感、參與感,還能減少景區管理部門的工作壓力,有效保護景區環境、文物及歷史遺跡。
倡導文明旅游,更要注重宣傳教育。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明禮儀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點,很多游客破壞環境的行為并不是故意為之,更多的是缺乏對景區環境、文物保護的相關意識。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大眾傳媒揭露不良陋習,弘揚文明行為;充分運用文學、攝影、卡通、漫畫等藝術形式,特別是加大公益廣告的制作和播放力度,鞭撻不文明行為,促進全體公民的文明素質提高;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把文明旅游有關內容加入到中小學生課堂教育及課外教育教材之中。旅游景區也應設置引人注目的標語牌、宣傳畫和公益廣告,使旅游文明行為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旅游景點在印制的門票和導游圖上,加印提醒游客文明行為的提示語句,使游客一進入景區就開始接受旅游文明教育和提示。
總之,倡導文明旅游行為要多措并舉、與時俱進,而且要形成合力。相信經過黨和政府以及全國人民的努力,旅游業一定能充實國民的精神世界,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蓬勃發展。(閩侯縣委文明辦 閩侯縣供銷社 鄭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