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了近10年社區黨委書記,43歲的吳麗敏最近感覺壓力有點大。今年9月份,廈門市突發疫情。湖里區金山街道金安社區人口多、壓力大,防疫人員緊張。吳麗敏決定在居民中招募志愿者,沒想到報名人數達到所需人員的2倍多。75歲的鄒世恒沒能入選,見著吳麗敏就說:“吳書記,別看我年紀大,我還干得動!”(11月2日人民日報)
面對群眾積極爭當志愿者的熱情,如何盡量滿足,也是擺在基層黨組織面前的一道文明考題。在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中,廈門市民的“作答”認真且動人。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有志愿者近百萬人次參與抗擊疫情。為了抗擊疫情,“厝邊幫幫團”“能人服務隊”……一個個自治互助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要讓群眾做志愿者的愿望得到滿足,也是基層黨組織、志愿者服務部門的重要課題。群眾自覺踐行志愿者精神,主動為地方政府分憂,積極投身社會服務,這是社會的進步,更是市民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體現。說明“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的文明風氣已內化當地群眾的心中。
讓群眾自覺做志愿者的愿望得到滿足,對志愿者招募的崗位要盡可能細化。志愿者的招募,有時候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所以各地在招募志愿者的時候,要認真制定相關細則,在充分肯定群眾參與熱情的基礎上,細化崗位、服務目錄,群眾在報名的時候,就會更加有的放矢,避免產生群眾報了名,最后選不上的尷尬,打擊群眾做志愿者的積極性。
要讓志愿者服務更加高效精準,對志愿者要多加強培訓,這樣志愿者服務才能更好開出文明花,結出奉獻之果。讓什么年齡適合開展什么樣的志愿者服務,哪些地方需要招募什么樣的志愿者,更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如福建廈門思明區開元街道深田社區的“近鄰小食堂”,將每周需要的志愿者服務開好清單,群眾報名參與就更加一目了然,也讓當地的老人因為有了志愿者精準服務而倍加溫暖。
基層需要的志愿者服務可謂面廣量大,基層組織如果能將志愿者服務與基層治理融合在一起,深耕志愿服務,為民解難題,做到社區吹哨、志愿者報到的互動機制,才會讓志愿者報名了有得做,服務質量有提高。例如,今年廈門20多萬名黨員志愿者融入社區,參與小區治理,破解民生難題8萬余件,讓全市1100多個小區黨群志愿者服務站,更好服務群眾,讓居民成為志愿者服務的最廣參與者、最大受益者、最終評判者,讓大家共享文明創建成果。(晉安區文明辦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