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動教育中收獲成長、“沉浸式”消防體驗課走進校園、紅色精神深入童心、走進糖畫,體驗“舌尖上的非遺”......連日來,福建莆田多地精心組織開展一系列有趣味、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視野跳出四方課堂,培養青少年的情感品質,厚植家國情懷,讓他們快樂學習、奮發向上,“汲取”成長正能量。
課堂存在農場里
勞動教育促進學生養成勞動素養
松土、鋤草、播種、澆水……10月29日上午,莆田市第二實驗小學“校園農場”里同學們忙得不亦樂乎。
這個學期,莆田市第二實驗小學對校內勞動實踐園進行升級改造,開辟成為“校園農場”,并將農場劃分為不同“責任田”,五年級每個班級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體驗種植環節。圖片來源:莆田新聞
上午11時,記者在勞動實踐園看到,學校五年(1)班、五年(5)班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忙碌著,他們有的松土,有的鋤草、有的播種、有的澆水,認真體驗種植的每個環節。
五年(1)班的女生林昕巧平時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市區,這是她第一次參加校園勞動實踐課。她說,這次勞動實踐課,讓她深切體會到農民伯伯的不容易,希望能夠多學習一些種植知識,今后有機會回老家幫助爺爺奶奶。
該校德育室副主任劉愛萍告訴記者,學校因地制宜開展各種勞動教育,除了班級清潔、綠植澆水等日常勞動外,還計劃開展服務社區、福利院等公益勞動,舉辦“我是小巧手”“我是小花農”“我是小農夫”“我是小飼養員”“我是美食家”等不同主題實踐活動,更好地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養成。
汲取成長正能量
“沉浸式”消防體驗課走進校園
為進一步深化“平安校園”建設,加強校園消防安全教育,10月27日,莆田東海消防站走進西厝中學,開展“沉浸式”消防體驗課,消防員變身老師為學生的安全成長“開講答疑”。
模擬真實場景,讓學生體驗逃生。圖片來源:湄洲日報
“不將易燃易爆物品帶入學校,不在教室內使用明火,要愛護消防設施和滅火器材……”消防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圍繞消防基本知識、發生火災時怎么辦、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等,結合一個個真實案例,深入淺出地向同學們講解發生火災如何撲救、逃生、撥打“119”火警電話等,并通過互動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消防知識的熱情,加深對火災危害的認識。
為了讓學生掌握逃生技巧,消防員把煙霧模擬逃生裝置帶進校園,讓學生在逼真的煙霧模擬環境中,沉浸式學習逃生知識,“逃生的時候不要慌,要集中注意力,因為濃煙有毒,要彎著腰、捂著口鼻逃生”。學生們紛紛表示,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紅色基因代代傳
黨史學習教育這樣深入童心
活動現場。圖片來源:今日城廂
觀看愛國教育短片、制作手工帆布袋、趣味宣傳法治教育......10月30日,一場由共青團城廂區委、常太鎮聯合舉辦的以“紅色基因 代代相傳”為主題的關愛教育活動在城廂區莒溪“黨建+”鄉村鄰里中心舉行,本次活動共有30名青少年參加。
現場以觀看主題短片的形式,帶領青少年“穿過”百年風雨歷史,重溫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在生動鮮活的故事中讀懂千秋偉業的紅色密碼。觀看完短片,學生吳思杰很有感觸,他說:“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學好本領,長大報效黨和國家。”
活動當天,現場社工還手把手指導孩子們涂鴉愛國教育主題帆布袋,將卡通、動漫元素融入法治宣傳教育,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他們的法治意識,厚植少年兒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甜甜糖畫潤童心
社區親子體驗舌尖上的非遺
糖畫是什么?制作的步驟、工具有哪些?有什么有趣的民間故事呢?10月31日上午,一場以“走進糖畫,體驗舌尖上的非遺”為主題的親子活動在鋪尾社區“黨建+”鄰里中心順利開展。
糖畫,即以糖做畫,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澆糖人以銅勺為筆,糖液做墨,在一放一收、一頓一抖不斷變化的韻律中,隨著縷縷糖絲紛然飄下,形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糖畫。活動以PPT、視頻、問答等形式向親子家庭全面介紹糖畫的發展過程和文化內涵;還邀請專業的糖畫老師進行現場授課,展示糖畫技藝,教授親子家庭做出動物、水果等糖畫圖案,讓親子家庭不僅吃到了甜甜的美食,還體驗了“糖畫”這個傳統工藝。
現場制作糖畫。圖片來源: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
除了體驗糖畫技藝,活動當天還設置了投壺游戲區。社工志愿者為社區親子家庭介紹古代投壺游戲的文化內涵和趣味玩法,引導他們在體驗游戲樂趣的同時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次活動旨在為社區親子搭建交流互動的平臺,讓親子家庭在親身實踐中走進非遺,了解糖畫,領略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體驗中國傳統禮儀和宴飲游戲。“本次活動不僅增進了親子間的情感交流,也讓孩子們從小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領略藝術魅力。”社工張萍霞說。(素材來源:莆田新聞/湄洲日報/今日城廂/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 莆田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