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和深厚傳統底蘊的泱泱大國。在五千年的歲月演繹中,先賢們為中華的后人留下了不勝枚舉的歷史古跡。今天的我們,能到這些古色古香的遺跡中去游覽、去憑吊,是一件愜意的、陶冶身心的好事。在歷史遺跡中,我們會受到祖國歷史人文的耳濡目染,能夠在無形之中受到教育,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然而,時下的人們,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在游歷這些歷史古跡時,表現出的言行舉止卻令人不齒。在亭臺樓閣、在宮榭橋廊,可以看見“某某到此一游”等等刀刻筆鏤的印跡,這不僅是對古跡的人為破壞,更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歷史古跡,是一個民族歷史文明的見證,是對一段滄桑歲月的無聲的訴說。作為薪火相傳的炎黃子孫,對文物古跡的愛護,應該是每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每一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的自覺行為。我們提倡愛護古跡,不僅是因為它們是我們民族歷史的瑰寶,更是通過這件看似平常的事,反映出我們中國人的文明素質和對待歷史、對待傳統的態度。在歷史古跡邊的文質彬彬和咳珠唾玉,都能管窺我們這一代人的教養和素質,都是我們面對古跡而自覺、應該的行為。
愛護歷史古跡,呵護歷史傳統,這是一個民族應有的對待歷史、對待祖先的敬奉之心。在漫長的歲月嬗遞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的歷史傳統文化。而這些歷史古跡,這些朝代更迭、繁華興衰的見證,恰恰能給我們提供學習歷史、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良機,恰恰能以實物的形式激發我們對自己祖國、自己民族漫長歷史和優良傳統的民族自豪感。祖先的遺跡,既然傳到了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的手中,我們就應該繼續接力,繼續薪火相傳,告訴我們的子孫后代,我們中國人有這些深厚的歷史積淀。這一脈相承的煌煌青史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令每一個炎黃子孫自豪的民族烙印,是我們的歷史胎記,是中華生生不息的歷史基因。
愛護古跡,應當是每個中國公民的自覺行為。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通過黨和政府的大力宣傳和教育,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都做到了愛護古跡、尊重歷史的正確行為,都對歷史古跡表示了要愛護、要尊重的正確態度。中華民族的歷史,已在古老的赤縣神州重新開始了新的長征,已得到了新一代炎黃后人的薪火相傳。而那些興亡的見證、滄桑的訴說,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歷經內憂外患、世事滄桑的無言的老人。尊重歷史、愛護古跡,正是我們對待歷史、對待古跡的正確行為!它應當春風化雨,成為自己的自覺、國家的自覺、民族的自覺。愛護古跡、尊重歷史,更應該言傳身教,告訴我們自己、我們的子孫后代,我們中華有著睥睨天下的悠久歷史和從未間斷的輝煌文明!神州錦繡、漢唐繁華,永遠是屬于中國人的自豪!(莆田文明網 施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