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0月12日訊(通訊員 吳建瓊)從過去街道清掃、垃圾收運到如今走街串巷、市容督查,當第一縷陽光照亮城市,鄭春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時間過得真快,加入環衛行業至今已整整36年了!”建陽區環境衛生管理處副主任、第七屆南平市道德模范鄭春感慨。
1985年,年僅21歲的鄭春成為了一名糞車清運工,這在當時被稱為是最辛苦的工作之一。“原來只是聽別人說辛苦,真正工作以后才親身體會到了其中的艱辛,臟、累,還常常不被人理解,每天下班身上都有一股酸餿味。”鄭春回憶,當時的清運糞車沒有配備專門的跟車人員,開車、抽糞、掏糞以及清洗、保養車輛等工作,都是由一個人完成,所以一年365天,他幾乎天天早出晚歸,不管嚴寒還是酷暑,風雨無阻。
2000年初,建陽正處在創建省級衛生城市的最后驗收階段。“那時候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鄭春說,“我除了白天例行的工作外,還承擔了城區各個主干道的垃圾箱清運保潔工作。”
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務,那段時間,鄭春每天晚上12點就到崗,清運完街上垃圾箱的垃圾,天也快亮了。
寧可一人臟,換來萬人潔,這是人們對環衛工人無私奉獻的贊美。鄭春總說:“單位把任務交給我,我就應當向單位、向社會負責,給老百姓一個干凈的環境。”
2016年,始終兢兢業業的鄭春上任新崗位——建陽區環衛處副主任,主要負責市容督查工作。哪條道路沒有清掃干凈,哪處存在生活垃圾,有沒有衛生死角,公廁是否保潔到位……那時候,鄭春幾乎每天都要走上數十公里的路,所以在親友們微信運動的排行里,他總是第一名,大家笑稱他是“走路冠軍”。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我們環衛保潔的工作任務更重了,特別是對大量廢棄口罩的無害化處理。”鄭春回憶,為做好疫情防控,他們在市區主要路段、人員集中區擺放了收集廢棄口罩的專用垃圾桶,嚴格對垃圾桶實行定點、定人、定時管理,并且不定時消毒,確保收集、消殺、運輸全程無害化,避免廢棄口罩造成二次污染。
在晨曦與夜幕下埋頭勞作,用汗水和努力還城市潔凈,環衛工作雖然辛苦,但鄭春回顧工作以來的點滴,常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為自己擁有了一份令人快樂的工作,工作中又收獲了一群親如家人的同事朋友。”
“我是一個普通環衛工人,也是一名老黨員,我只是做了自己分內的事。”鄭春說。(閩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