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互聯網+”的產品越來越多,已悄然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購物、鐵路12306軟件購票、在線訂酒店、手機掃碼支付……智能化的網絡服務,打開了衣食住行的便捷通道,縮短著辦事時間,提高著工作效率,讓人們在行走中盡享科技帶來的便利。
然而,由于老年人上了歲數,學習能力差,適應能力弱,盡管在生活中努力追趕,但仍舊有不少的老年人無法融入“互聯網+”的智慧社會。這些不會使用“互聯網+”產品的老年人,購買火車票只能去候車室排隊,購買生活物資只能去實體店,看病掛號只能一大早去醫院排隊……顯然,科技的發展成為一道“數字鴻溝”,讓本就處于弱勢地位的老年群體更加“慢人一步”。
無法享受“互聯網+”福利的老年人基數龐大。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但6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僅為11.2%。與此同時,民政部數據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由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從逐年增長的數據來看,消除“數字鴻溝”、緩解“智能焦慮”,助力老年人盡快搭上“科技快車”,盡快融入便捷的科技生活中,已然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個文明的社會,一定是對所有公民都抱有溫情和善意的社會”。作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老年人有權利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捷,他們不該被“卡”在智能軟件之外,生活上“慢人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智能技術應用困難,幫助他們跨過“數字鴻溝”,共享“互聯網+”發展帶來的便利,既是社會發展應盡職責,也是時代進步應有之義。
“適老”服務再多些“溫度”,老年生活才有“甜度”。要想幫助老人追上互聯網的步伐,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應攜手并進,將服務目標聚焦向老年群體,多多推出一些精準的適老化“愛新模式”。一方面要賦予科技“溫度”。互聯網相關企業,應針對老年群體的特殊服務需求,研發推出適老化程序,設置一些簡單的“一鍵化”操作功能,讓老年人通過簡單的操作,便能與青年人共享科技速度。
另一方面要賦予管理“溫度”。以近日鐵路部門在12306網站上推出的“愛心模式”來說,雖特意為老年群體放大了字體,簡化了購票程序,設置了特別提醒,但是,仍舊會有一些老年人在使用時犯迷糊。這就需要相關企業,推出配套的“愛心”操作流程指導方法,以錄制小視頻的傳播方式,助力老年群體加深印象,同時,在火車站、醫院、超市等大型公共場所,設置專門答疑人員,精準助力老年群體出行,不斷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每個人都會慢慢變老,終有一天我們也會加入老年群體,為追趕不上“互聯網+”的腳步發愁。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在迎合“快”科技發展的同時,還要多一些的“慢”情懷,對身邊的老年人給予一些必要的幫助,以愛心“拐杖”攙扶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共享“互聯網+”的便捷紅利。(安溪文明網 程令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