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助殘“一元理發”義剪現場 蔡新添供圖
文明風8月27日訊(通訊員 黃凌燕 黃煒琳)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城廂區探索創新,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形成“區級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鎮(街)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村(居)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小區(村組)有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暨便民‘15分鐘’服務圈”的四級文明實踐網絡,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
8月20日,城廂區“愛在城廂·傾情相助”融志愿服務活動暨第一批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揭牌授牌儀式在霞林街道下黃社區正鼎日出小區舉行。城廂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蘇德權為正鼎日出小區融志愿服務點揭牌,并分別為聯創廣場、澄湖小區、壺蘭七境苑、富邦學苑、幸福家園等5個融志愿服務點授牌。木蘭溪畔,這場以“愛”為名的志愿行動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延伸至社區,零距離對接居民。
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要及時感知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城廂區開啟四級文明實踐網絡新模式,打造“城廂區·融志愿”服務品牌,向省級文明城區“六連冠”發起助攻,助力創建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
融志愿服務點 家門口享便利
各類志愿服務臺一字排開,各種宣傳展板一目了然,在新揭牌的正鼎日出小區融志愿服務點,志愿者各展所長,用心用情服務周邊居民。
“對于老年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健康。”今年72歲的市民鄭炳清家住正鼎日出小區,當天他出門散步,恰好趕上小區門口開展融志愿服務,老人在石厝健康義診服務臺,檢測了血壓和血糖。他說,家門口就能檢查,真便利。
環衛工人歐秀珠和林春英在附近清掃完馬路后,結伴前來量血壓、測血糖,醫務志愿者向她們普及戶外工作健康注意事項,宣傳健康知識。
“我們醫院有200多名志愿者,今天現場坐診有7名,服務項目涵蓋內科、眼科、血糖、血壓等。”參加義診的石厝健康志愿服務隊負責人朱碧玉介紹。
“小區成為融志愿服務點后,將積極對接相關志愿服務隊,給小區居民提供實實在在的便利服務。”正鼎日出小區物業項目經理林智猛說,目前閩善行、莆善情、律師在線、心理咨詢等12項特色公益服務及各類維修、家政服務、老人代辦、公益服務等平臺增值服務已入駐小區。為讓居民享受便利服務,小區門口懸掛了服務項目展板,公布服務熱線和掃碼下單的二維碼。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延伸至社區,志愿者的服務讓社區生活更加便利。
匯總服務品牌 發揮疊加效應
地處主城區的城廂區是莆田城市文明形象的展示窗口,近年來伴隨著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務品牌相繼涌現,書寫木蘭溪畔佳話。
“關愛老人·一元理發”志愿服務隊每周二上午,為6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一元理發服務,而每人一元的收入一年累加下來,再捐給愛心團體,幫助更多弱勢群體,形成良好的“愛的循環”。這項服務被評選為“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隨著互聯網蓬勃發展和新媒體不斷興起,網絡謠言散播呈現新趨勢,“網絡求真”志愿服務應運而生。由城廂區市場監管局與城廂志愿之家成立的反傳銷志愿服務隊已經開展了為期7年的防范打擊傳銷志愿活動。由城廂志愿之家、城廂區委政法委、城廂公安分局、城廂區市場監管局及城廂區工信局等相關部門成立的防詐騙反傳銷志愿服務隊在每月15日聯合開展“防詐騙反傳銷暨一月一法”宣傳活動,通過進園區、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廣場等方式,為群眾面對面講解反傳銷知識,普及宣傳相關法律法規。
“志愿服務已成為城廂區一道美麗風景線。” 區委宣傳部部務成員、區委文明辦一級主任科員林少勇介紹,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隔離點有人員想要理發,他在“關愛老人·一元理發”群里發布消息,立刻就有志愿者報名。后來志愿者主動到隔離點,給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義務理發,讓“抗疫戰士”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防疫工作中。今年群里的志愿者主動提出,把服務范圍從尊老愛老擴大到尊老助殘,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共筑愛心之城。
今年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城廂區委文明辦探索志愿服務進小區,把這些志愿服務品牌匯總,發揮“1+1>2”的疊加效應,形成“城廂區·融志愿”。借助閩善行平臺為小區居民打造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便民服務圈,結合莆田12345熱線,充分發揮業委會和村組(物業和村民小組)貼近群眾、響應快速等優勢,根據群眾需求,常態化開展融志愿服務活動,使志愿服務成為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和重要力量,打通宣傳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拓展延伸服務 解難題辦實事
九華小區、萬輝小區、啟迪溫泉小區、興安名城小區、圳湖小區,此前城廂區已建設5個便民“15分鐘”志愿服務點,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提高,逐漸建成了新一批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暨便民“15分鐘”服務圈。
“接下來,各鎮(街道)成熟一個、建設一個、完善一個,科學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暨便民‘15分鐘’服務圈,合理布局‘城廂區·融志愿’,把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延伸到社會基層的神經末梢。”林少勇說,該區有計劃、有批次地組織志愿服務隊和志愿者開展活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
擴大服務圈,也要擴展朋友圈。該區加大志愿者招募力度,廣泛發動志愿者注冊“城廂區·融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加強志愿服務隊伍建設,組織社區志愿者培訓,提升社區志愿者的服務技能水平。
新時代文明實踐四級網絡形成后,空巢老人、困難職工、留守兒童、殘疾人和特殊教育群體是重點服務對象。“我們將梳理居民需求、部門資源、服務共建等‘三張清單’,為群眾提供菜單服務。”城廂區志愿服務中心負責人徐俊欽介紹,由社區面向居民征集“微心愿”等各類訴求,將居民需求發布到“城廂區·融志愿”管理平臺,對接到相關平臺,由志愿服務隊和志愿者認領服務單,為群眾提供個性化日常服務,形成需求+資源+服務有效銜接。
區委文明辦還牽頭開展融志愿服務對接幫扶,深入各社區,整治小區樓道、環境秩序等,提升文明城區創建水平。組織志愿者開展公益活動,關注孤寡老人、殘疾人、失業者等困難群體和困難家庭,在就業援助、扶貧幫困、養老助老、助殘救孤等方面發揮作用。特別是發揮志愿者中警察、人民調解員、法律服務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等專業優勢,當好小區警察、小區律師、小區調解員等角色,在物業糾紛、鄰里矛盾信訪化解等方面,推動解決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為深化落實文明創建活動,區委文明辦鼓勵志愿者創新志愿服務方式,利用特長在社區提供書法、繪畫、籃球、乒乓球教育培訓等,營造“遠親不如近鄰”的濃厚氛圍。
志愿服務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城廂區將持續創新,縱深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廣泛發動全區志愿者在黨史學習教育和“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中,持續發力,打響“城廂區·融志愿”品牌,讓志愿紅成為木蘭溪畔耀眼色彩,為實施“雙輪”驅動、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做出新貢獻。(城廂區委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