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同安在愛心屋中引入當地農業“一村一品”等商品。圖為汀溪鎮的愛心屋在銷售當地合作社種植的葡萄。(采訪對象供圖)
文明風8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楊珊珊 通訊員 楊心亮)作為“愛心助殘”行動的重要載體,去年5月以來,廈門推動愛心屋建設,全市共開業運營47家愛心屋,實現各街(鎮)全覆蓋,累計營收5000多萬元,安置了137名殘疾人及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屬就業。
近日,記者走進同安區的愛心屋,感受這里“一座愛心屋,溫暖一座城”的動人故事。一間間紅色小屋,不僅成為殘疾人自力更生、全社會奉獻愛心的平臺,更有殘疾人從愛心屋出發,把關懷送到了更多有需要的殘疾人手中,讓精準助殘更具活力。
“走出家門來上班,我很高興!”
19日下午4時,同安區汀溪鎮隘頭村衛生所附近,一個大汗淋漓的少年走進一間紅色的小屋。
“你好,給我一瓶礦泉水。”“好嘞。”
愛心屋里,正坐在飲料柜旁的葉淑真起身從柜中拿出水,遞給店長蘇沿市。蘇沿市熟練地點擊收銀機,拿起掃碼槍掃描少年手機上的二維碼,很快完成收款。
烈日炎炎,一個下午,幾撥前來買水、買零食的居民陸續走進愛心屋。對于他們來說,這個小屋和其他街頭便利店并沒有多大不同——除了個別細心的居民留意到,店員起身拿貨的步伐稍許緩慢,收銀員熟練操作機器的右手上缺了三根手指。
年輕時在面廠工作不慎被機器軋斷了手指,在與人面對面聊天時,蘇沿市總下意識地捂住自己的右手,但在愛心屋中,一忙起來,她根本無暇顧及旁人的眼光。幾年前,她的丈夫生病去世后,家里的小店難以為繼,治病產生的一大筆欠款及贍養老人和孩子的重擔壓在她身上。
“雖然有低保給我們保障,但既然我自己有能力,還是要出來工作。”蘇沿市說。去年,鎮上殘聯的聯絡員葉圣曄找到她,問:“政府建設了愛心屋,要不要來試一下。”蘇沿市聽了眼前一亮,很快她成為首批走進愛心屋的殘疾人之一。
“夏天我們賣水賣得最多。”說起店鋪的經營,蘇沿市格外認真,“這里賣的貨都是我自己找批發商進貨的,價格和便利店差不多,有的甚至更便宜。”蘇沿市把積累的經驗和渠道應用在了愛心屋上。
飲料、零食、生活用品……愛心屋雖小,但售賣的商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符合居民需要的產品。為了提高愛心屋的營業額,區、鎮還發起“扶貧助農”活動,幫助經營愛心屋的殘疾人對接當地特色“一村一品”農產品。
最近,來自前格村合作社的巨峰葡萄成為愛心屋的當紅產品。“多虧了愛心人士給我們批發價,最近我們已經賣出500多公斤葡萄了,接下來我們還會賣蜜柚、芭樂等。”蘇沿市信心滿滿,“以前我們開店時每個月租金加上物業水電費要4000多元成本,愛心屋是零成本的,我們要去想怎樣把它做得更好。”
除了擔任店長的蘇沿市,愛心屋中還有2名殘疾人店員。“以前因為腳上殘疾,我很少出門,愛心屋給了我們工作的機會,能夠走出家門到這里上班,我的心情都不一樣了,感謝政府!”此前因腳疾,右腳依靠假肢活動,50歲的古坑村村民葉淑真長期在家為務農的家人煮飯。
“沒想到我也能做點事賺錢補貼家用了,真的很高興。”葉淑真說,“家人都很支持我到愛心屋工作,他們很高興看到我工作后心情都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