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畫廊,人間福地。自2016年8月獲批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5年來,福建交出優秀答卷。起步早、力度大、成效好、亮點多……7月召開的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中國工程院發布評估報告,為福建生態省及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點贊。(8月16日人民日報)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福建自從2016年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5年來,穩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部署的六大領域26項重點任務,按期取得38項重大改革成果,構建起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美麗福建高質量發展增添綠色發展動能,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模式。
用綠色文明擦亮福建高質量發展底色,需要全方位行動。眾所周知,環境治理是關系到生態持續向好的力度,但是,生態治理中出現的問題,不能靠相關部門單打獨斗,更需要群眾配合。以福建廈門為例,多年來該地按照源頭控制、中間減排、末端治理的管理思路,累計投入資金約11.3億元,當地群眾更是在水清岸綠、白鷺齊飛上一著不讓,讓當地的生態環境鎮長實現了由點到面、由水下到岸上、由管理到保護、從自管到共治的轉變,迎來全流域治理和保護的全方位升級。
用綠色文明擦亮福建高質量發展底色,需要年輕力量加盟。在福建各地的環境保護隊伍中,就有一批畢業于高等學府的“90后”,
以畢業于廈門大學“90后”為例,2020年8月,他成為廈門首批“市民湖長”。著眼“共建、共治、共享”,“市民湖長”由廈門市筼筜湖保護中心面向全社會招募,要求具備水生態環境保護、水生態治理等相關專業知識,主要負責湖區日常巡查,收集和反映市民意見、建議等。鄭磊所學專業是海洋生態學,在生態保護上,更有專業優勢。多一些具有生態保護專業的人,投身當地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才會更加靚麗。
用綠色文明擦亮福建高質量發展底色,需改革賦能。據數據顯示,近年來,福建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56%,萬元GDP水耗、能耗分別較2000年下降了90.57%、58.60%。數字背后,得益改革賦能。在不同的區域,發展不同的產業,投入因地制宜的環境保護,這才是福建綠色更新、更濃的關鍵。正是有了福建在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通過系統集成、探索實踐,持續健全綠色發展的源頭管控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更好擦亮了生態文明底色。
多點智慧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讓更系統、更多元的“生態模式”遍地開花,這樣,才能將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推動更多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綠色生機。(晉安區文明辦 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