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8月11日訊 近兩年福州市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形成了多點開花的格局。截至7月,福州市各縣(市)區基本建成街鎮文明實踐所173個、村居文明實踐站2000多個,擁有140多萬名志愿者,累計開展文明實踐活動7萬場次,惠及群眾700多萬人。
只要天氣晴好,家住倉山區的倪細金阿姨每天上午都會約上好友,前往金山體育場練習健步操。“這是健步拐杖,可以幫助老年人矯正走路姿勢,福建醫科大學健康學院的大學生每周會來這里三次,幫助我們正確地操練。”倪細金說。
倪阿姨口中的大學生就是倉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志愿者。該中心位于金山體育場看臺背后,目前處于試運營階段。昨日上午,3名大學生志愿者在金山體育場空地上幫助老年人矯正走姿。在該中心二樓的宣講教室,來自福建藍豹救援隊的專職講師認真地給20多位老人講解防災防汛應急逃生知識。
“藍豹救援隊有兩個分部,一個位于倉山志愿者服務孵化基地,一個位于倉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兩個分部常態化開展防災救災知識講座,講師們身經百戰,講課特別生動,受到老人家歡迎。”藍豹救援隊監事林衛東說。
如果說縣(市)區一級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指揮長”,那么位于基層的所(站)就是一線“戰士”。它們更加近距離了解民生需求,為群眾排憂解難。
臺江區茶亭街道洋頭口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堅持“五事工作法”,聽群眾說“事”、讓群眾議“事”、幫群眾理“事”、向群眾曬“事”、邀群眾評“事”,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如果沒有志愿者上門幫忙,我眼睛可能就不行了。”家住洋頭口社區河口小區的75歲老人邵敏激動地對記者說。今年初,他突感眼睛不適,看東西總是模模糊糊,走路被絆倒幾次。因為怕花錢,他一直沒去醫院檢查。洋頭口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者上門走訪時,發現邵老伯的眼疾不能再耽擱了,于是立即上報社區,并向福建省仁德關愛慈善基金會申請救助基金,在眼科醫院為他辦理入院手續,并成功實施白內障手術。
洋頭口社區黨委書記鄭靜介紹,社區里的獨居和孤寡老人較多,社區專門成立了一支應急救援志愿隊,隨時為老人們服務。
在福州,類似上述志愿服務可謂遍地開花。鼓樓區開通“紅色小廣播”,一群青少年用稚嫩的聲音傳播紅色文化;鼓樓區錦江社區新時代長者“食堂+學堂”,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提供用餐服務,還為老年人開設學習課程;連江縣開展海洋生態保護行動,守護海洋生態環境;福清市160支“河小禹”青年志愿服務隊和66支“紅領巾小河長”少年先鋒隊,為守護“母親河”貢獻力量。(福州日報 黃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