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童年是一首美妙的歌兒,快樂就是它跳動的音符。近年來,福建省莆田市持續(xù)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通過積極探索借力互聯(lián)網(wǎng)和公益、藝術、傳統(tǒng)等元素引導未成年人快樂成長。愛心公益、教育實踐、美育課程......活動形式生動有趣,多姿多彩,助力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向上、幸福美滿的童年。
傳承非遺文化 感悟匠心精神
8月3日上午,北岸東埔鎮(zhèn)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組織轄區(qū)的留守兒童走進市級非遺傳承人黃進泉家中,參觀學習忠門蒸籠制作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孩子們近距離觀摩黃進泉老師現(xiàn)場制作蒸籠的過程。圖片來源:美麗北岸
活動中,孩子們一同觀看《“蒸籠”歲月》短視頻,并近距離觀摩黃進泉現(xiàn)場制作蒸籠的過程。抽條盤制、敲打鉆孔、綁接竹篾……一道道傳統(tǒng)工序,讓他們看得津津有味。其中,不少孩子還親手實踐,體驗了做蒸籠的樂趣。
參與本次活動的黃偲新說:“很高興能夠到黃爺爺家看他做蒸籠,很有趣,這讓我開拓了視野,度過一段有趣有意義的歡樂時光。”
除了觀摩制作蒸籠外,孩子們還一起欣賞花籃、盤擔、果盤等一個個精致美觀的傳統(tǒng)“藝術品”,在志愿者的引導下,仔細聆聽黃進泉講解這些物品的制作手法、用途,深入了解民間傳統(tǒng)工藝,歡樂有趣的學習讓非遺文化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fā)芽。
據(jù)了解,本次活動作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和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的一次生動實踐,豐富了青少年的暑期文化生活,讓他們在非遺文化的浸潤中收獲“成長營養(yǎng)”。東埔鎮(zhèn)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黃美嬌表示,以往一到暑假,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家里,趁著放假,引導他們走出家門探訪非遺文化,學習傳統(tǒng)工藝,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度過一段有益的假期時光。
電力溫暖成長 為暑期添歡樂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中國共產(chǎn)黨是哪一年成立的嗎?”“是1921年。”“那你知道怎樣安全用電嗎?”“不濕手摸開關、插座……”“汛期來臨時要怎么做來保證自己安全嗎?”“要到高處的地方耐心等待!”
仙游電力志愿者為小朋友上課。圖片來源:東南網(wǎng)莆田站
日前,在國網(wǎng)仙游縣供電公司愛心暑托班上,生動活潑的黨史學習教育和安全文明課堂正熱火朝天地舉行,班上35名小朋友積極搶答老師的提問,活躍的課堂氣氛為孩子們的假期增添歡樂。
據(jù)了解,今年7月,由莆田市總工會、仙游縣總工會主辦,國網(wǎng)仙游縣供電公司協(xié)辦,莆田市心海社工服務中心承辦的暑托班正式開班,為職工子女免費提供“教育”與“托管”相結合的公益性服務,讓孩子們擁有一段不同的暑期體驗。
課堂上,國網(wǎng)仙游供電公司志愿者們圍繞“學黨史見行動 安全文明與你‘童’行”為主題,精心設計了“黨史學習教育”“安全文明”“防汛減災三期安全文明課堂”等繽紛有趣的課程內容,與小朋友一起學習紅色故事、傳統(tǒng)文化、安全文明及防汛減災等知識,在寓教于樂中讓孩子們玩得開心且有所收獲。
本次活動旨在厚植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在歡聲笑語中培養(yǎng)他們禮貌自律的品格,增強安全防護知識。下一步,仙游供電公司將繼續(xù)開展教學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設置充實少年兒童的課外知識,讓孩子們感受到電力員工的溫暖與關懷,助力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學習媽祖文化 傳承媽祖精神
連日來,東陸國防教育基地、市教師進修學院附屬小學等機構團體組織的研學隊伍,陸續(xù)到湄洲媽祖祖廟莆田會館學習媽祖文化。體驗傳統(tǒng)民俗儀式已然成為暑期研學的新潮流。
研學活動現(xiàn)場。圖片來源:湄洲日報
活動現(xiàn)場,解說員帶領研學隊伍參觀莆田會館各個文化展區(qū),用通俗易懂的語句向學生們介紹媽祖文化,通過生動有趣的媽祖故事為學生們解析媽祖精神的核心內涵。學生們踴躍提問,積極參與互動,認真記錄媽祖文化相關知識。參觀結束后,莆田會館館長陳金森還陪同研學隊伍向媽祖行莊嚴的三獻禮,為大家展示原汁原味的媽祖信俗儀式。
福建省青年雕刻工藝大師、學生家長林青說:“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內核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益,我希望孩子能通過研學喜歡上媽祖文化,學習媽祖精神,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值得一提的是,由林青設計,以原材30噸的巴西花梨木雕制而成的“湄洲媽祖祖廟全景圖”就展示在莆田會館一樓展廳,廣受好評。
陳金森說,莆田會館自成立以來,他們就一直致力于幫助人們認識、了解媽祖文化。經(jīng)過多年運營,越來越多機構團體將莆田會館作為暑期研學地點。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莆田學院等數(shù)十個高等院校都曾組織學生團體到會館參觀研學,還有許多機構團體向他們發(fā)來暑期研學申請,莆田會館成為學生團體暑期研學的新陣地。
傳承紅色精神 托起快樂暑假
日前,涵江區(qū)總工會鋪尾社區(qū)“黨建+”鄰里中心暑托班的孩子們走進鋪尾龍津社,開展研學實踐活動,聆聽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了解家鄉(xiāng)的紅色歷史文化。
孩子們走進鋪尾龍津社,學習紅色文化,傳承愛國精神。圖片來源:湄洲日報
龍津社因南宋民族英雄陳文龍親筆題寫豎匾“龍津”而得名。孩子們聆聽講解員生動講述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故事,仿佛革命歷史就在眼前發(fā)生,紛紛表示革命先烈不怕死不怕難的無私奉獻、堅持不懈的革命精神,是值得他們學習的好品質,他們要把對革命先烈的敬仰轉化為自覺學習的動力,使紅色精神薪火相傳。
“研學收獲成長,行走也是課堂。”本次活動把課堂延伸到課外,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鮮活的紅色文化教育課,啟發(fā)青少年們不忘先輩的奮發(fā)圖強、篳路藍縷,從小樹立堅定志向,培養(yǎng)真摯感情,為美麗童年打上愛國奮斗的精神底色。(稿件來源:東南網(wǎng)莆田站/美麗北岸微信/湄洲日報 莆田文明網(wǎng)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