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集中就餐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德市養老事業實現高速發展,特別是2017年起,寧德市委、市政府把養老事業補短板作為補齊民生事業短板的四項重大舉措之一,全市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都得到了極大改善。但農村空巢留守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卻沒有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尤其是農村留守和空巢老年人,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老年人經常煮一頓飯吃上一整天,不健康的飲食,對他們的健康造成影響,也讓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大打折扣,“農村養老難”已成為子女的“痛點”、社會的“難點”。
寧德市民政局聚焦破解農村老人“用餐難”問題,下大力氣,著力完善助餐服務體系,積極探索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持續推廣“互助孝老食堂”機制,以“小食堂”凝聚“大民心”,合理打造“離家不離村”養老半徑,切實提升了農村老人的生活品質。去年以來,蕉城、古田、周寧等地都積極開展互助孝老食堂建設,截至今年5月,全市共建有互助孝老食堂166個,在建中的266個,日均服務老年人5000余人,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讓農村老人盡享“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調研先行 一張藍圖繪到底
平淡幸福,不過一碗安樂茶飯。對于農村的獨居或孤寡老人來說,每日三餐能吃上熱乎飯菜,費用還能承擔得起,就是一種幸福。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寧德全市常住人口為3146789人,全市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5.0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3.48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速度不斷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多元。
2020年起,市委、市政府從困擾農村老年人的“吃飯難”問題入手,以縣、鄉、村民政干部為主體,開展入戶調查,摸清留守、空巢老人的數量和用餐意愿。據調查統計,在全市農村老年人主要養老訴求中,生活照料占58.4%,其中又以飲食占據主要訴求。
為此,市民政局編制了《寧德市互助孝老食堂建設運營指南》等文件政策,不斷探索完善互助養老助餐服務體系,加快互助孝老食堂全覆蓋,將開辦互助孝老食堂作為“鄉風文明”“鄉村治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列入鄉村振興戰略,統一規劃實施,調動社會各界支持參與,更好地滿足農村老年人的就餐需求,加快基本民生向品質民生轉變,讓老年人離家不離村,在家門口吃上物美價廉的“暖心飯”。
在農村老年人助餐服務方案落地的過程中,由于各試點村的自身條件不同,在堅持項目公益性原則不變的前提下,我市分別在蕉城區、古田縣做了慈善幸福院和互助孝老食堂兩個模式的試點工作,通過允許食堂運營管理方式多樣化來激發項目活力。
——試點先行,黨群協力。摸排篩選有助餐服務需求的村,將留守老人在30人以上的建制村優先列入試點范圍,組織在村黨員開展入戶宣傳,動員和勸導獨居老人參與用餐。在此基礎上,每個食堂都成立膳食管理委員會,由老人代表和村(居)黨員組成,聽取意見、改進膳食。
——因地制宜,資源優化。堅持“宜新則新、宜舊則舊”的原則,除新建部分食堂外,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整合轄區內的農村幸福院、老年人活動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宗祠等現有公共服務設施和閑置資源,進行安全、消防和適老化改造,降低食堂建設成本,提高建設速度。
——量力投入,長久發展。除了購置廚具、桌椅、餐具以及必要的修繕和適老化改造外無須另外投入資金建設。互助孝老食堂的運營除了補助4萬元至8萬元/年的運營經費外,其余由在食堂用餐的人員自付費用,實現了菜金平衡,不增加負擔,能長期辦好。
政策兜底 孝老食堂暖胃又暖心
“葷素搭配,好吃不貴,分量還足,做得軟爛,適合我們老年人。”6月15日中午,蕉城區八都鎮溪池村的慈善幸福院里,在此就餐的黃須溪老人對飯菜贊不絕口。
蕉城區八都鎮溪池村地處寧屏路右側,是蕉城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全村260戶,現有老人168人,過去,村里最大的困難就是留守、空巢等特殊困難老人一日三餐“吃好飯”的“急難愁盼”問題。
2013年起,蕉城區試點建設慈善幸福院,每所慈善幸福院的面積達800-1500平方米左右,除具備農村幸福院傳統的“六有”功能外,還突出了互助孝老食堂的功能。2016年10月,溪池村慈善幸福院建成入住,建筑面積870平方米,總投資166萬元。在這所幸福院的長者食堂里,還根據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及“平衡膳食寶塔”制定了食譜,保證了老年人飲食健康及日常所需的營養。如今,村里的20多位老人每天都來食堂吃熱乎飯,胃暖心更暖。
為確保將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打造“放心食堂”,市民政局堅持“收費適中、菜金平衡、群眾接受、持續運營”的公益性原則,進一步制定了互助孝老食堂規范化建設指南,在食堂裝飾中融入黨建、鄉村文明、家風家訓內容,弘揚“孝悌”“互助”“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精神元素,營造濃厚孝老氛圍。在面向全體常住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的基礎上,將特困供養人員、低保對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重點優撫對象、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成員、重度殘疾人中的老年人,以及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等“七類特定對象”和革命五老、三屬、留守兒童、殘疾人、70周歲以上老黨員等“五種優待人員”作為重點保障對象,實施“原則上一天伙食費不得高于10元”的收費優待。
具體落實中,蕉城區給予每個通過驗收的食堂一次性開辦建設補助資金8萬元,運營經費每年補助6萬元;古田縣給予每個通過驗收的食堂一次性投入裝修設備補助資金8萬元,并按照七類特定對象老人每人每天10元的標準給予運營補貼以保障互助孝老食堂順利運營。同時,各地積極探索推行在互助孝老食堂設置公益性崗位,為農村低保家庭、低收入農戶、4050人員和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農村殘疾人等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機會。
去年以來,蕉城、古田、周寧等地立足實際,融合黨建引領、志愿服務、孝親文化,創新服務模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參與,積極開展互助孝老食堂建設。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全市共建有互助孝老食堂166個,在建中的266個,日均服務老年人5000余人,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社會共治 托起活力溫情夕陽紅
如何幫助互助孝老助餐機構實現長久發展?市民政局聚焦“辦得起、辦得久、辦得好”,注重吸引社會力量加入,采取“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出一點、慈善捐一點”的模式維持運營。
——引入社會資源,發動鄰里互助,凝聚社會愛心。倡導鄰里鄉親“一袋米、一把菜、一份愛心獻食堂”的鄉村鄰里互助模式,鼓勵鄉賢、鄉村鄰里捐獻愛心,將點滴捐助都統一整理發布在食堂公示欄、鄉村微信群、抖音等媒體上,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引導慈善資源、志愿者組織、慈善超市參與互助孝老食堂建設,把互助孝老食堂打造為社會公益慈善的重要窗口。
——將助餐服務與留守等特殊群體老年人的探訪、關愛、精神慰藉有機結合起來,開展中小學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與“食堂”共建活動,將食堂建成勞動實踐基地,讓少年兒童在開展助老工作中傳承文化,體驗勞動教育,讓“食堂”成為學生感受社會的“學堂”,也讓老年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青春的活力,激活健康向上的心態。
在探索實踐過程中,全市各地的互助孝老食堂不斷創新機制。
古田縣水口鎮灣口村的“互助孝老食堂”,在不降低老年人用餐標準的前提下,通過設立“互助孝老食堂”專戶,利用社區團購軟件,通過專用手機進行線上采購食材,降低采購成本的同時也保障了專款專用。此外,該村還通過“愛心+志愿服務”“愛心+理論宣講”“愛心+社會捐贈”等形式,有效整合志愿者、部門單位、愛心人士、愛心企業等力量助力長效運營,為老年人提供綜合式服務,進一步樹立“孝老敬老愛老養老”新風尚。
蕉城區慈善總會通過開展“慈善一日捐”等活動,發動企事業單位員工獻愛心,為慈善幸福院的長者食堂提供資金、物資支持,同時還開發了40個公益性崗位,助力食堂運營,并創新開展文明單位掛鉤結對幫扶機制,將食堂的運營情況納入文明單位考核。
周寧縣七步鎮登科地村留守老人多,特困、留守、孤寡、高齡、失獨、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比較突出。今年初,村里本著節約成本的思路,將寬敞的農村幸福院一樓改造升級為長者食堂。同時,將黨建元素融入服務中,創新開展“黨建+N”服務,村黨支部和黨員主動帶頭參與服務。
這些由社會資源點滴匯聚而成的“孝老力量”,正成為互助孝老食堂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
近日,古田縣吉巷鄉薛后村的“孝老愛心菜地”收獲滿滿,上午剛從地里摘下的空心菜、四季豆、黃瓜等新鮮蔬菜,中午就出現在孝老食堂的餐桌上。鮮嫩的蔬菜,香噴噴的米飯,孝老食堂的一葷兩素一湯,解決的不僅是孤寡、留守老人和特殊群體的日常就餐需求,還衡量著城市發展和文明的高度,“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幸福愿景,正在寧德悄然實現。(閩東日報記者 張穎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