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員為參觀人員深入講解永泰家風家訓 永泰縣文明辦供圖
文明風7月15日訊(通訊員 何麗欽)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永泰縣整合各種資源,創新方式方法,因地制宜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基地,通過陣地建設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為群眾辦實事 文明實踐不打烊
永泰縣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基地的建設上,嚴格按照“群眾需要什么,就實踐什么;群眾需求在哪,志愿服務就覆蓋到哪”的總體思路,通過整合鎮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道德講堂等現有公共服務陣地資源,形成固定的實踐場所,配套完善活動設施,按照有陣地、有制度、有活動、有服務的思路標準打造,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基地建成融合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便民基層綜合平臺,突出文明實踐功能,實現“一站多用”,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地促進了新時代文明新風在樟城大地落地生根。
目前,全縣現已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基地共301個,其中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1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27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7個,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基地全覆蓋。
人居環境大整治 鄉村顏值靚起來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基地建設中,永泰縣主動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融入到鞏固文明城市創建和提升人居環境中,緊緊圍繞“宜居住、宜生產、宜生活”的建設要求,強化措施,完善村規民約,狠抓鄉風文明建設,全力打造“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生態文明美麗新農村。
“我們整個村百分之百地完成了廁所革命,目前已經拆了313口的旱廁,零搭拆了將近一萬平方米,同時,四個片區都分別聘請了保潔員,來保證鄉村環境的整潔。”洋中村支部書記倪成玉說道。“要想奔小康,廁所算一樁。”過去的旱廁,夏天蒼蠅成群、臭氣熏天,如今,旱廁在洋中村已經成為過去式。近年,洋中村先后拆除了村內313個旱廁,平整場地予以復耕或復綠。同時,還建設了兩個公共廁所,并配有專人管護。多措并舉之下,洋中村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得到了鞏固,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洋中村還趁熱打鐵,啟動美麗庭院建設,引導村民自主裝飾農家庭院,鼓勵房前屋后“微田園”建設。如今,村內臟、亂、差的狀況得到有效治理。寬闊整潔的水泥路、干凈靚麗的農家小院、設施完善的休閑公園等鄉村美景在洋中村隨處可見。而這樣的村,只是永泰縣255個行政村中的一個縮影,走進永泰縣的各村各鎮,一條條干凈整潔的水泥路通村到戶,一棟棟小洋樓整齊劃一,一幅幅墻體彩繪生動引人,一盞盞路燈昂然挺立,儼然一幅秀美動人的山村風景畫。
孝義傳統廣流傳 文明家風永傳承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走進同安鎮文漈村,寓涵豐富、主題鮮明的家風家訓隨處可見,成為一道靚麗的美德風景線。文漈村在提升村莊“顏值”的同時,不斷挖掘傳統家訓文化內涵,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引領群眾道德素質和文明素養的提升,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家風正則行得正,家風淳則風氣淳。近年來,永泰縣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評選先進典型、用好活動陣地、開展家風建設主題活動等多項舉措,深化文明家庭建設。于2019年8月揭牌開館的永泰縣家風家訓館,標志著永泰縣加強家風建設、弘揚傳統文化有了新的重要陣地,永泰縣充分利用家風家訓館這一平臺,傳播各個歷史時期優秀人物典型事跡與其家風家訓,讓群眾感受到“忠信立本、耕讀傳家、孝悌敦倫、仁義為懷、廉勤經世”等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移風易俗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各項工作深入開展。
永泰還組建縣級專業宣講團,打造“道德講壇”“榕樹下講堂”“柳絲講壇”“莊寨里聽黨說”等特色宣講陣地,運用山歌、閩劇、快板、原創音樂史詩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永泰紅色故事、家風故事。開展推薦身邊好人、道德模范活動、文明家庭等,用身邊事,教育引導身邊人。積極向上級推薦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以良好家風促黨風、帶政風、正社風,在全社會營造了文明向上、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目前,全縣有“中國好人”5人,“福建好人”12人,省級文明家庭3戶,市級道德模范6人。
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在永泰,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潤物細無聲”地把新思想、新政策、新風尚送到了群眾身邊,浸潤群眾心田,形成了助力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讓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永泰縣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