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嶺社區開展志愿服務。(呂嶺社區供圖)
“黨建+志愿服務”
秀出社區新風尚
呂嶺敬老餐廳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敬老志愿服務品牌的項目之一,餐廳志愿者已能獨立開展好日常各項服務活動,除了每周餐廳開放固定的輪值服務外,每月的長者生日會,均由志愿者們分工協作,獨立完成為生日會的各個流程。
包括布置餐廳、為壽星煮長壽面,為老人演奏生日歌等。餐廳每期的茶話會志愿者們也會參加活動主題的定制,通過茶話會讓餐廳成為社區老人聚會交流的互動平臺,而不僅僅是個“吃飯”的地方。2021年學雷鋒月轄區共建單位志愿者紛紛到敬老餐廳打卡為居民提供志愿服務,以另一種形式弘揚雷鋒精神,落實新時代文明實踐。
呂嶺社區注重加強骨干志愿者的培育與挖掘工作,運用“一挖掘、二培訓、三發揮、四激勵”四步工作法,引導社區居民從旁觀者、漠視者變成志愿者、參與者,形成如敬老餐廳志愿隊、益鄰互助隊、老黨員志愿隊等社區服務骨干成員和各類社區志愿服務隊伍15支共一千余人等。積極調動社區愛心商家、社會愛心企業等參與社區個性化愛心服務,形成了一支“社區+社工+志愿者+愛心商家”等整合型社區愛心志愿服務隊伍,讓志愿者有了“家”更溫暖人心。
社區“益鄰互助隊”是一支協助社區健康服務下沉小區的志愿隊伍、是小區創新治理的得力助手,是社區鄰里互助的典范,是社區“近鄰黨建”的一個縮影。
2017年成立以來,目前共63名志愿者,共服務了8043人次,累計建檔1008人,同時也與社區高齡獨居老人結對,自發組織上門探訪陪伴高齡老人,各自發揮自己的專長,是益鄰好伙伴,帶動小區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的愛心敬老溫馨氛圍。
“黨建+便民服務”
展現社區新風采
呂嶺社區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分離社區辦公區域和服務區域,專門劃定區域建設社區便民服務代辦點,專門負責窗口事務辦理和社區事務分流,同時設立便民自助終端、建立“愛心驛站”,開展寫春聯送祝福、健康義診、愛心義剪、政策宣傳、流動民情等便民服務進小區活動,進一步營造服務環境,提升服務質量,增強居民幸福感。使社區服務從單一走向多樣,活動從封閉走向開放,資源從分散走向聯合,管理從粗放走向精細,將社區工作潛移默化植入群眾視野中。
社工積極引導志愿者每月黨日活動開展“健康大蓬車”進小區便民服務,服務近3千人次,目前6個小區已經形成志愿者自治小組,能獨立承擔義診的服務。通過公共服務進小區,使社區服務更貼近居民,提高居民健康意識和鄰里互助,讓居民不出小區就能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呂嶺社區建立以社區為平臺、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工人才隊伍為支撐的社區治理和服務新機制,社區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針對社區老人反映的就餐難問題,社區黨委把建設敬老餐廳擺在重要議事日程,經過多次協商,最后決定采用街道出資、社區主導、志愿者運營的模式,主要為社區老人提供低償和無償午餐服務。
2018年,為了滿足更多老人需求,推動餐廳的可持續經營,社區將餐廳委托湖里區霞輝老年社會服務中心運營,并整合小區醫生工作室、照護中心等資源,幫助轄區居民在社區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生病不擔心,生活很舒心,形成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完整閉環。幾年來,敬老餐廳從服務社區內困難、高齡、空巢、特殊家庭老人擴大到社區全齡居民,從原來的每周開放兩餐到現在的每周開放五餐,作為廈門市首個不以盈利為目的、由社區志愿者自我管理的惠民餐廳,更好地為居民服務。
同時轄區愛心企業每月一次的生日餐、愛心個人和單位的愛心捐款,愛心人士的生日蛋糕等,2021年1月全新推出的“愛心米飯”公益項目為轄區60歲以上老人免費提供愛心米飯,同時5月份引進由愛德基金會聯合阿里巴巴集團發起的社區公益項目:爸媽食堂項目。針對困境老人用餐只要4元就能享受四菜一湯,得到了社區老年人的高度贊賞。從2015年12月至今呂嶺敬老餐廳成了不少社區老人“家門口的食堂”,也成為社區踐行“愛心廈門”的一個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