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節,悶熱難耐,稍微一動便大汗淋漓。然而在江蘇省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已是80歲高齡的農業專家趙亞夫,依舊帶領著團隊在有機水稻田里忙碌。趙亞夫是十位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者之一,曾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全國脫貧攻堅獎”等榮譽。步入耄耋之年依舊在科技興農第一線揮汗奮戰,貢獻和榮譽背后的辛勤付出不難想象,“為農民服務一輩子”初心可鑒。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呼喚更多熱心為三農事業辦實事、灑汗水、作貢獻的“趙亞夫”。
鄉村振興需要更多趙亞夫式“田秀才”。脫貧攻堅全面獲勝,科技興農舉足輕重,“田秀才”“土專家”“果博士”踴躍投身科技扶貧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250多萬畝,給16萬農民帶來200多億元直接收益,趙亞夫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就是有力印證。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呼喚更多熱愛三農、扎根大地的“趙亞夫”,把“幫助農民過上好日子”作為追求目標,教會農民挑“金扁擔”、用“新農具”、干“新農活”,為全面鄉村振興提供技能、智能支持。
鄉村振興需要更多趙亞夫式“鋪路石”。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需要國家政策給力,也需要社會各方助力。趙亞夫和他的團隊幫助茅山老區數十萬農民脫貧致富,涌現了很多百萬元戶、50萬元戶、10萬元戶,卻一直堅持不收指導費用、不搞技術入股、不當技術顧問。像他這樣“把成績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農業專家有很多,“雜交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太行山愚公”李保國、“農民院士”朱有勇……勤于科研攻關,甘于無私奉獻,樂于“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鄉村振興就需要更多這樣的“鋪路石”。
鄉村振興需要更多趙亞夫式“夕陽紅”。趙亞夫數十年初心不改,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也樹立了老有所為、老當益壯的模范典型。趙亞夫的事跡啟示我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退休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專家、老鄉賢大有用武之地,無論是“留守本土”還是“告老還鄉”,發揮特長優勢,或為群眾致富傳道授業,或為開拓市場穿針引線,或為鄉村發展出謀劃策,或為基層治理出力流汗,既充實、豐富晚年生活,又力所能及為鄉村振興貢獻才智、奉獻余熱,綻放最美“夕陽紅”。(莆田文明網 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