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您,讓開,這邊拍視頻呢。”一個衣著靚麗的女孩,站在什剎海邊北官房胡同拐角處,朝路過的行人喊話。行人看了看她,只能扭頭離開。原本通行的道路,卻因為拍視頻,而被短暫“征用”。是女孩打擾了行人,還是行人打擾了女孩?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有很多“網紅打卡地”。記者走訪了這些地點發現,“打卡”似乎成了打擾的借口,正在顛覆網紅地點原住民的正常生活。(6月16日《北京晚報》)
現在流行體驗式旅游,很多年輕人不再單純參觀景區,而是更熱衷于在網紅景點“打卡”、拍照、發朋友圈“三連擊”,藉此表示“我來過、我看見、我拍照”,記錄下自己的旅游痕跡。而且,“網紅打卡地”不局限于景區內的景點,有可能一幢舊樓、一個陽臺、一個院子、一塊路牌等,就會因某個元素、一段短視頻,突然在網絡上躥紅,引起網友的集體圍觀,進而成為“網紅打卡地”。
當然了,“打卡”本無錯,但是游客應遵守文明規范,如果打擾到居民生活,那就不合適了。
部分“網紅打卡地”就在居民周邊,甚至就是居民的生活空間,游客每天前來“打卡”,就會干擾到正常的生活,很不方便。比如,很多游客喜歡老北京的風俗,熱衷去北京胡同打卡,不由分說闖進四合院逛一圈、咔咔拍一通,這樣做顯然不對,未經主人家同意,就擅闖民宅,輕了說這是不尊重他人權益,重了說這是涉嫌違法。
還有一些“網紅打卡地”屬于公共場所,比如路牌、街巷、商場、書店等,本來是交通、商業等用途,日常來往的人流、客流較大??稍谟慰驮选按蚩ā焙?,就會造成道路堵塞,擾亂交通秩序,干擾商家正常營業。而且,部分游客只忙著“打卡”,卻不顧及其他市民的感受,缺乏文明禮貌的舉止,自然不會得到市民的認同,反而會引發厭惡感。
前不久,上海武康路上的一個居民樓,因為陽臺上懸掛了一個粉紅色的蝴蝶結,成為“五一”期間熱門的網紅景點,連帶著生活在里面的老奶奶,也成了網紅,引起游客的“打卡”熱情。然而,隨著前來打卡的游客越來越多,奶奶被喊到不敢出門,連經過陽臺都要小心翼翼,因不堪其擾,最后老奶奶被迫搬走,陽臺上碩大的蝴蝶結也被摘除了。這就是“打卡”變“打擾”的典型案例,在媒體曝光后,引起了社會大眾的警覺和反思。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行為人對他人生活造成擾亂的,公安機關可予以警告或處罰,嚴重的予以行政拘留。因此,游客“打卡”需謹慎,不能太過放縱,應恪守法律和道德底線,主動遵守文明規范,尊重他人權益,不去打擾居民生活、商家營業,共同維系和諧的旅游環境。(南平市委文明辦 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