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河南博物院又是一票難求。在曹晉的印象里,這樣的場景今年已上演了好幾回。多年占據歷史書一角的婦好鸮尊、蓮鶴方壺,《唐宮夜宴》樂師少女原型樂舞俑……前來一睹文物真容的參觀者讓這個新晉的“寶藏”博物館前所未有地熱鬧。不過,作為把文物“叫醒”的人,曹晉和她的20多位同事依然日復一日與器物相對,依靠多年磨出的經驗、心境和日益先進的科技,揣摩成百數千年前工匠的心思,重塑過往的輝煌。(6月16日《工人日報》)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yǎng)。把文物“叫醒”,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種責任與擔當。對于文物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孜孜不倦的“叫早人”。就如端午假期河南博物院游客摩肩接踵,但是,喚醒文物的人,卻依舊在藏身于雄偉展廳身后的一棟小樓里,默默與孤寂相伴,與刷子、毛筆、鑷子、漿糊等為伍,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喚醒“沉睡”的文物,讓文物重現往日的風采。
把文物“叫醒”需要責任,更需要耐得住寂寞。日復一日面對文物,工作單一可想而知,但是,我們的文物修復者若能秉承責任心,秉承對傳統文物更好活在當下的責任心,才能吃得了這份苦,就像曹晉和她的20多位同事,選擇修文物,就選擇了落在時間后面,并不為熱鬧所改變,依然日復一日與器物相對,依靠多年磨出的經驗、心境和日益先進的科技,揣摩成百數千年前工匠的心思,重塑過往的輝煌。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近年來,我國文物事業(yè)取得很大發(fā)展,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國是世界文物大國,又處在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多培養(yǎng)一些“喚醒”文物的“叫早人”,才能加快文物保護的步伐,讓更多保護文物的創(chuàng)意“出圈”,讓我們的文物“蘇醒”并走紅。
給文物“叫早”除了責任心更需要技術含量,不能單憑師傅帶徒弟,更需要專業(yè)的院團培養(yǎng)專業(yè)的人。人才培養(yǎng)之后,更要在臺上苦練基本功,如此才能以專業(yè)的視角和行動,去喚醒文物。因為與文物打交道,沒有熟能生巧,沒有經過時間的打磨,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即便能僥幸喚醒文物,可能也是“半夢半醒”,就會缺了“少一分不行,多一分也不好”的篤定和自信。
因此,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需要在喚醒文物的“叫早人”上制定科學計劃,進行系統培訓,才能有效減少文物修復等不起的問題,讓文物栩栩如生地“活”在當下。讓文物更加生動地“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從而更好激發(fā)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夢凝心聚力。(晉安區(qū)文明辦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