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片粽葉在手中環成一個錐形,舀一勺糯米裝入其中,再塞進幾顆紅棗,用拇指將粽葉壓實后,細線一捆,一個粽子就包好了。中國傳統佳節端午節前夕,在山西太原市民李建茹的家中,全家老少齊聚一堂,洗粽葉、包粽子、上鍋煮……大家分工明確,其樂融融。李建茹說,雖然現在買粽子也很方便,但親手包的總能讓她回憶起小時候的味道。(6月14日新華網)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過去,很多家庭一年到頭都很難吃上白面饃,但到了端午節,全家老少相聚在一起,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味道”。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家人圍在一起包粽子的場景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線上線下買粽子,盡管這些粽子各具風味,“吃起來卻沒有小時候香了”。
不必諱言,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端午節在許多人眼里只剩下假日和吃粽子。在這三天的假期里,除了品味香甜的粽子,還是安排一次短途游,抑或參加龍舟賽、帶孩子游園等活動外,我們是否還記得端午節設立的初衷?能否知道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背后的文化意蘊?事實上,香甜的粽子在滋潤我們舌尖的同時,端午習俗活動更在滋潤我們的心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權威的說法,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它寄托著人們豐富的文化情感、濃厚的家國情懷。屈原,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為我們留下了《離騷》《天問》等許多千古不朽的詩篇,同時是一位偉大的士大夫,“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又不忍故國覆滅,因此被迫懷沙自沉,殉身水底。他那憂國憂民的情懷,勇于擔當而毫不妥協的大寫人格,深深感動著一代代中國人。
因為對屈原的懷念,愛國情感在民族的血液中流淌、升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彰顯著燦然的時代價值。注入家國情懷的端午,蘊含著中華民族正直磊落、憂國恤民的品格,也凝聚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魂魄。過端午,吃粽子,懷屈原,我們可以更加沉著、更加自信,更加充滿力量。千百年來,歲逢此時,人們以舌尖上的端午表達祝福。今天,我們同樣需要從歷史深處回望,重溫文化韻味,筑牢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憶往昔崢嶸歲月,更當感念今天美好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正是因為無數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共產黨人“吾將上下而求索”,才讓我們的民族走上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今天的我們,品味舌尖上的端午,更要厚植心尖上的家國,在思接千古的愛國主義精神中積蓄砥礪前行的澎湃力量,擔起偉大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即將到來之際,各地以端午節為契機,深入開展“永遠跟黨走”主題文化活動,廣大群眾在活動中弘揚端午文化、厚植愛黨情懷。(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