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展如約而至。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前來欣賞這場由嶄新一代“藝術家”們締造的視覺盛宴,但現場不文明觀展行為也頻頻出現--直接用手觸摸展品、穿著鞋隨意在作品上踩踏、甚至直接扯下展品裝置……美術館內,被抹花的油畫、被拉扯變形的藝術裝置隨處可見,令人觸目驚心。(6月7日《北京日報》)
隨著教育理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文藝素養的培養,經常可見家長帶著孩子參加各類文藝展覽的身影,這本是有利于孩子全面成長的好事,但一些“熊孩子”頻頻做出出格行為,大聲喧嘩、奔跑嬉鬧、損毀展品等不文明行為屢禁不止,而這些“熊孩子”的家長們大多不管不顧,甚至故意縱容,讓人感到素質低下之余,也需要反思當下家庭教育的缺位。
在正在舉辦的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展上,“熊孩子”儼然成了破壞大王,多個展品遭到破壞,而這些展品是美院的學生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精心制作出來的,破壞行為令學生們痛心不已,但面對保安和學生們的制止,有的家長反而強詞奪理,把孩子的不當行為視為理所當然。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文明旅游、文明觀展的當下,“熊孩子”的問題并不僅僅是孩子自身出了問題,從這些家長的態度就可以看出,“熊孩子”背后必然有“熊家長”在撐腰,正是因為這些家長的無知無畏,讓孩子的行為失去約束、逾越邊界。
言行舉止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直接體現。帶孩子觀展是為了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但比觀展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觀展。如果對“熊孩子”不教育、不制止,就算孩子把展覽的所有內容都記住了也于事無補,孩子的素質并不在于觀了多少展、看了多少書,關鍵是能夠把知識轉化為文明素養,能夠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果在道德上有缺陷,那么孩子就無法形成健全人格,更不可能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品德修養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任由“熊孩子”野蠻成長將會給家庭和社會都造成惡果,改正“熊孩子”先要從改正“熊家長”做起,首先要減少“熊家長”。家長要意識到教育上的問題所在,反思家庭教育的問題和不足,從自身開始改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給孩子做好言傳身教,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認真教育和嚴格約束,引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提高孩子的文明意識和道德素養,幫助孩子塑造健全人格,真正給孩子補好文明教育這一課,唯有如此才能給成人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應是所有家長的共同追求。(安溪文明網 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