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后簡稱《通知》),提出十條作業管理新規,為減輕中小學生作業負擔、加強中小學作業管理指明了方向。當前的中小學作業的問題主要在哪?中小學作業如何布置才更科學?如何通過作業管理提升學校教學質量?(5月25日《光明日報》)
教育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關于何為減負、如何減負的探討和嘗試更是從未停止。今年《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的發布,正是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別讓沉重的作業壓彎了祖國的“花朵”,是時候讓作業和教學任務回歸本真。當然素質教育要怎么發展,減負具體怎么減,社會層面依然需要有一段較長的時間來廣泛共識。
長期以來,教育被工具化了。上學、考試甚至被稱為“素質教育”的興趣愛好,都是工具化的,它們都是一疊疊不同的籌碼,以圖換取通往理想生活的通行證。“減負令”的實施倒是讓很多校外補習機構開始瘋漲,近年來不少線上、線下課后補習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增加了中小學生負擔的同時,也加重了家長們的經濟負擔。作為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難道真的不知道孩子學習辛苦嗎?其實家長們都明白,內心也曾飽受煎熬,但為了讓孩子學業優秀,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明天,除了補課別無他法,這也是很多家長不得不“補”的原因。
讓教育回歸本質,需要各方達成共識。質量是作業治理的生命線,切實提高作業質量是彰顯作業治理成效的重要標識。雖然社會輿論熱議中小學生作業時,大多關注的是作業數量、時長等顯性信息,但實際上作為隱性要素的作業質量更為重要。那種重復性、機械性的作業只是一種無意義的訓練,那種目標較高、完成過程較為復雜的作業只能加劇青少年和家長的對作業的焦慮感。一方面,學校要不斷強化教師團隊,主動開展作業反思、研修的治理自覺,從而形成作業治理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家長要配合教師,在作業這樣的教育細節上,履行好監督責任,但不越界。因此,科學布置作業,需要家校合力。
為何國際兒童節這天,總能讓孩子們滿心歡喜,興高采烈呢?其實,大多數孩子都熱切盼望著每年的兒童節,不僅僅是因為可以收到家長送的節日禮物,最重要的是這一天里,他們可以自由自在玩耍,放下學習和功課,擺脫家長的束縛和壓力,真正輕松愉快地過一天。對于孩子,我們不僅要“澆灌”,更重要的是“陪伴”,別讓孩子來背負太多你的虛榮和期望,讓孩子輕裝前行,快樂成長,助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成長。培養祖國的花朵,請從“讓孩子們輕裝成長”做起。(鼓樓區委文明辦 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