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調查時發現,已經被工信部點名要求下架的部分APP依然可以正常下載并使用。另外,國家有關部門明確了39種常見類型APP的必要個人信息范圍,5月1日起正式實施。可是部分APP索權依然我行我素。甚至索要人臉信息等,否則就別用。(5月20日中國青年網)
如今,手機早已走進千家萬戶,伴隨著互聯網+行業的不斷迭代,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能通過手機上的APP軟件解決。但是,這些APP軟件也成為了“投機”者的溫床。“請求獲取位置權限”、“請求獲取通信錄內容”常常在用戶下載安裝APP后,突然跳出來,一副“不獲取就無法使用”的架勢,給很多用戶帶來困擾。雖然國家對APP的監管趨向嚴格,但一些APP竟然敢于無視監管,拒不執行監管指令、公然與國家政策唱反調,對于這類無良APP,必須出重拳予以整治。
手機APP市場亂象叢生,部分APP成違規重災區。APP過度索權,販賣、利用用戶隱私信息進行非法經營的行為非常猖獗,尤其是在互聯網廣告精準營銷上,部分APP會監聽用戶的對話等信息,一些購物APP利用大數據推送相關的購物信息……無視用戶隱私,強索用戶權限,已經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攔路虎,我們必須要為信息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清除隱患。近年來國家下大力氣,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行業監管力度,就是要防止APP脫離正常軌道,淪為不正當牟利的工具。
APP根植于網絡,但不能游離于監管之外。對APP監督和懲罰機制需要加強。雖然我國對大數據應用領域的治理才剛剛起步,但監管力度卻在不斷加大。2020年7月,工信部發布《關于開展縱深推進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從此開啟了對App侵害用戶權益長期專項整治行動。進入2021年后,相關整治行動加速落地。與此同時,國家網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與行業主管部門之間協同配合,共同壓實網絡接入服務商、應用分發平臺、社交平臺的企業主體責任,切斷違法違規APP傳播鏈條,持續深入推進違法違規APP亂象專項治理工作,營造正能量充沛、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企業可以無視監管,明知犯錯卻不虛心整改,是對行業秩序的嚴重擾亂,也是對法律法規的公然抵觸,充分暴露出有關APP企業和應用商店法律意識淡薄、責任嚴重缺位、態度極不端正。不許不法APP“浸染”指尖文明,監管部門應當抓緊行動起來,對這類違規違法行為深入調查,嚴肅查處背后原因,從嚴從重追究責任,捍衛法律法規的權威和尊嚴,堅決保護好廣大用戶的合法權益。(鼓樓區委文明辦 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