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5月19日訊(通訊員 張蓮英)近年來,沙縣區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促進鄉風文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目標,通過健全機制、引導宣傳、創新載體等有力措施,扎實推進移風易俗全覆蓋,形成了崇尚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的文明新風尚。
抓建章立制,凝聚移風易俗工作合力。成立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文明辦統籌協調,民政局、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文明委成員單位共同參與,各鄉(鎮、街道)全面履行屬地責任,推動形成各司其職、通力協作、合力共為的工作態勢。印發《關于開展嚴禁大操大辦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沙縣“深化移風易俗 倡導文明新風”主題活動實施方案》等文件,鄉(鎮、街道)、村(社區)層層簽訂了以“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責任書,全區黨員干部簽訂了《從簡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的承諾書》。建立完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四會”組織,推選老黨員、老干部、道德模范等鄉賢能人擔任理事會組成人員,定期召開通氣會,通報情況,總結經驗。將移風易俗工作納入《沙縣區精神文明創建管理辦法》,作為推薦評選各類文明先進的重要依據之一,比如在文明家庭評選活動中,把“婚喪嫁娶操辦從儉,不鋪張奢華”作為評選標準之一,評選出丁琳等12戶沙縣區首屆文明家庭,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抓宣傳造勢,弘揚移風易俗新風正氣。組織近8000余明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開展移風易俗街頭圩日宣傳活動800多次,發放公開信倡議書宣傳單15.3萬份,出動流動宣傳車300多場次,參與志愿者8000多人次,受教育群眾20余萬人次。邀請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好婆媳、星級文明戶等先進模范開展以移風易俗為主題的“廊亭故事會”“板凳故事會”130多場次,參與群眾達1.8萬人。制作“婚事新辦 喜事廉辦 喪事簡辦 厚養薄葬”“以文明節儉為榮 以大操大辦為恥”“破除陳規陋習 樹立文明新風”“推動移風易俗 弘揚時代新風”“弘揚傳統美德 反對鋪張浪費”等移風易俗系列公益宣傳廣告,在城區公交站點、主要交通路口、重要公共場所廣泛刊播。在《今日沙縣》app開設專欄,積極宣傳文明新風正面典型,對大操大辦、薄養厚葬、封建迷信等反面典型,在新聞媒體上反復進行曝光,形成警示效應。高橋杉口村探索建立互助養老“三圈”機制,利用“樂齡學堂”,潛移默化引導群眾“除陋習、樹新風”,助力鄉村振興。
抓活動引領,推動移風易俗往深里走。結合“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各級文明單位(村鎮、校園、社區)廣泛開展以移風易俗為主題的群眾性節日民俗、經典誦讀、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等活動186場次,受眾5.4萬人次。各鄉(鎮、街道)聯合文旅部門采(改)編移風易俗快板、舞蹈、方言戲曲、歌曲等節目,舉辦“半臺戲”文化惠民演出活動,開展移風易俗知識競賽,引導干部群眾在節儉養德、移風易俗中提升幸福指數,目前已展演45場次,受眾人數達3萬人次。區委文明辦聯合教育局開展全區中小學生移風易俗征文比賽活動,引導青少年利用暑假倡導移風易俗風尚,記述移風易俗變化,展現時代新人精神風貌,全區共匯總優秀征文80多篇。團區委、婦聯、總工會等部門聯合舉辦“春暖花開”愛在虬城集體婚禮,為9對新人舉辦了婚禮,引領婚事新辦的新風尚。高橋鎮金橋民樂隊以“移風易俗進農村”為主題到各村巡演,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開展結對幫扶共建互促行動中,通過科技文化下鄉、義診、志愿幫扶、志愿服務等共建活動,促進移風易俗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共識。(沙縣文明辦)